你在这里

从沪港通和占中再看中国金融大博奕

这篇文章其实是中性的,纯技术分析。当然,正正由于政治上不站边,结果应该会是“全方位中箭”。因为想中国死的,会认为中国挣扎求存的情况是“抵死”;至于爱国份子、以及一众捞油水的,会认为中国只不过是大国崛起,对于负面评论只会当是造谣生事、阻人发达。

不过假如中南海真的知道自己是什么情况,相信这篇文章才是千里之外有知音。但事实有时比起谎言更难忍受,对于自命是为民请命的领导人来说,就只能继续忍辱负重,绝对不会讲一些爱国份子不喜欢听的说话来澄清。那么中箭也只能说是我活该了吧,衰多口。

大家假如心水清,应该还会记得先前我出过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中共怕占中:金融数据的启示】。我的角度不是说“一旦出现占中,香港就会出现金融风险”。文章的重点是从香港对于中国金融的真实重要性来提出:到底为什么中共不能不拼命确保在香港的“话事权”。文章之中,我的确没有隐瞒这一点,在未段真的有写明:

占领中环真正要命的,是让全世界的投资者看清楚:中共在香港的“维稳力量”到底如何?到底话事的是“国际资金”还是“维稳势力”。这个才是重点。

因而其后8月31日的“落闸”决定,对我来说是并不奇怪。因为唯有“落闸”才能确保话事权不会受到任何挑战。尤其是国际资金的挑战。这个是中国的看法无疑。

香港人由于习惯了在自由经济的生活,当然不会明白这种威胁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相对于中国由一个“计划经济”过渡到“自由经济”,这种高风险动作,中国当然是担心得要死。亦因此中南海全部人不论政治立场如何,都必然会将“苏联解体”视作最大的梦魇。

假如不相信这个博奕到了什么激烈程度?看看新闻,墨西哥高铁事件吧。就是中国正在力拓“高铁外交”,而高铁“走出去”成为了国家战略重点。但“高铁第一步”竟然在墨西哥政府宣布中方“中标”后不到廿四小时,即刻反口撤锁。

外媒差不多一面倒指责中国投标的财团是“割价倾销”而自招其辱,而中国国内也有类似的评论。当然,负责承建的“中铁建”方面还是尽力解释造价不同是由于“技术要求不同”啦。至于为什么千里迢迢跑到墨西哥去起高铁,居然成本比在中国国内建高铁还要低?那就由高铁自己解释好了,反正大家都知道什么叫“高铁体”….反正他自己就是信了。

至于中国为何要力推高铁作为“出口”的重点,而不是以往的家电玩具?很简单:中国还能在低价货市场独霸多久?

或者来一个很简单的引述,看看到底情况是如何陈述的:

1. 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首次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12%。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出口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质量和效益不高。

2. 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3. 虽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据测算,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中国很多出口商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中,如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5%,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依靠进口,石油化工装备的80%、数控车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近100%依赖进口。

4. 在2013年中国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65.3%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

5. 以往中国外贸发展主要依靠价格竞争优势,但未来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持续减弱。与此同时,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剧,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6. 从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推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等措施,对于中国产业升级造成更大压力,对于中国国际贸易份额的稳定也是一大挑战。

中国评论月刊,2014年7月11日“优化中国货物贸易结构的战略目标和路径”

而所谓“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情况如何?德国已在2014年超越中国,成为贸易顺差第一大国。而美国也谋求在“能源自给”的前题下,重新发展美国的制造业。

在这种国际新形势之下,中国能否继续依赖传统的“低值出口”来支撑它的经济发展?答案很明显了吧。

因此中国政府自己也早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积极谋求出路。在这个背景下,对于中国主动参与“金砖五国银行”、争取成立“亚洲基建投资银行”以及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等等措施,都毫无例外地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中国有被孤立和架空的风险。

或者套用一个大家日常也接触,但混然不知其所以的例子来说明吧。大家手上的苹果手机:中国以“代工式”生产,所占的“增值”只是出口价格的3.6%!这个还只是出口价,不是零售价。

换言之,中国的“最大优势”其实依然是“廉价”。

因此中国的经济动力,必须重视“自主增值”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在欧美各国重新工业化、以及产业智能化之后,再将低值附加工序搬到友好的第三世界国家,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洞化”的威胁。

先前中国也曾尝试进行“内需”实验,逻辑是:只要中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则不愁外面的国际形势转变。这个理论的简单地方,在于和二百年前的满清帝国一样,就是“中国什么都有”。不过很可惜,这句说话二百年前经已证明是行不通的,更何况是二百年后的今日。

而中国内部的分析也清楚说明,中国政府的“公共支出架构失衡”,根本无法通过“提振内需”来解决经济下滑的风险!中国不是“消费不足”,而是公有经济的支出经已严重超出经济增长的负担能力,因此通过“扩张手段”来“振兴经济”后果只会对经已形成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增加压力。而中国的负债水平,根据【经济学人】的分析,已达到GDP 的200%。要再增加,除非私人经济的领域能够分担才有可能。

于是在这个时候,大家开始明白何解在“肥水不流别人田”的小农心态之下,中共会“大方”地提出“混合所有制”。因为单靠公有经济的力量,经已“撑”不起来!不过这个措施,就是要假设私人领域能“分忧”。不过很可惜,在中共一直为了维护自身的“操控能力”,仍然紧抱“国进民退”的经济政策。因此先前的“放任”是建基于私人经济不会威胁“公有”经济。而所谓“混合所有制”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拿私人市场的钱来撑公有企业”。

高铁为何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85%融资“支持”?很明显了吧:可以带动中国的“外贸结构转形”嘛。风险这回事,尽量向外“分担”。

而基于相同的逻辑,“沪港通”的“吸水”特性,其实正正就是如此简单。中国的股票市场经已“低迷”了很长时间。而直接受影响的,又正正是急需集资的企业。这种双重打击,实在不易捱得过去。

先前也又已分析过,中国的金融市场情况。而香港作为唯一可靠的“金融通道”,再明显不过。而“沪港通”其实也只不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其中一步,而且不能不靠香港来完成。中国更期望“人民币金融产品”,其实即是中国企业解决资金缺口的工具,可以在香港所占的市场份额,由10%增加到30%。

明乎以上,就会知道为什么香港的重要性原来如此严重。假如没有香港,那么中国可以怎样?而墨西哥的“高铁风潮”会是一个很好的注脚。中国要解决自身的产能过剩问题,必须寻求海外收入的出路。而假如海外市场不是由中国“话事”,随时被人“堵死”。

也又好生奇怪,到底香港又犯了什么天条,要受到如此糟糕的待遇?因为作为中国的“水泡”,香港一直都发挥着这种“救命”的角色。在中国参与韩战期间,被联合围堵的时候,香港作为物流中心,解决了中国亟需的战略物资需要,包括真的救命必需的抗生素。而在中国“大跃进”和文革期间,香港也发挥了食物进口港的角色,养活了不少中国人免于饿死。

而在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的期间,香港更加到了今天还在发挥金融中心和技术输入的管道角色。就是到了今时今日,中国不止没有减少对香港的依赖,反而是进一步提高!香港占中国直接境外投资的比重,接近70%

那当然,反过来看。中国一直都认为是“超级照顾了香港”的利益噢。包括了食物支援、食水支援、政策倾斜、市场优惠……

而这个“关照”的主题,一直都是国内文宣的重点。因此在香港要求中国兑现普选承诺的时候,居然出了这么大的“认知落差”。这个情况,真的不知如何说起。

或者只能这样讲:中国真的是担心得要死,因为世界上除了依赖香港之外,中国无法解决不能不解决的金融困局。而不断自言自语的“外来势力干预”,又真的只能说是“信就会见到”。那么不信又会怎样?是不是这么恐怖?一拿出来就会令到全香港的市民一齐吓死?

如要真的解决问题,起码不能把问题隐瞒。以香港人的务实性格,相信也不想和中国“揽炒”吧?而如果在帮助中国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可以“自我增肥”,就更加是锦上添花了。

我写这篇文章就肯定没有什么要隐瞒。假如分析不对,欢迎指正。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