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香港成检验中国金融改革意愿的试金石

香港示威者遭催泪瓦斯投掷之所以值得投资者关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一事件鲜明地反映出中国在追求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政治目标上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领导层希望放开金融系统,因为他们知道,要想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币作为全球货币的地位、让中国在全球金融系统中获得领导地位,就必须这么做。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想确保中共的领导地位,即在一个寻求以集中的方式管理经济的封闭政治体系中的唯一权威性。这两个目标代表了两种矛盾、不可动摇的势力,而这两股势力之间的冲突则正在香港购物区的街头上演。

经济上开放,但是政治上封闭,香港实行的“一国两制”模式象征着北京在平衡这两种势力上所作出的努力。另外同样重要的是,作为世界与中国大陆进行商品贸易和金融往来的门户,香港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渠道。如果香港作为开放的金融中心的声誉不再,那么人民币也没有希望撼动美元的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身处北京的中共领导人会向亲民主抗议者妥协的原因,持此类论点的人认为,香港稳定事关重大,不得不给他们一些“政治胡萝卜”。

一个较为悲观的观点是,中共政权无法让步,因为这事关该政权的生死存亡。如果在香港该如何治理方面给香港民众更多的发言权,那么北京将对这个至关重要的中心如何发展失去部分控制,因此也部分失去了对实现其自相矛盾目标的路径的控制。

当然,“自相矛盾”一词足以说明这其中存在的问题。终有一天人们会看到,中国的确无法在开放其金融体系(不管是否通过香港)的同时保持同样的政治-经济体系,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现有体制植根于一个集中管理的金融模式,综合利用官方利率上限、国家控制银行、限制人们投资海外等手段将规模巨大、受到控制的国民储蓄引导至经济的关键领域。集中控制不但曾使得中国得以在20年间实现了官方正式确定的超过7.5%的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还导致错配投资额度和债务大量积累,致使中国经济容易受到痛苦调整的打击,在一系列较弱的经济数据出炉之际,这一风险如今已经显而易见。

在香港利害攸关的恰恰是中央政府希望用以摆脱“通往地狱之路”的战略。“通往地狱之路”是纽约对冲基金经理查诺斯(James Chanos)对中国增长模式的说法。它包括从基于债务、投资拉动的经济向消费和开放资本流入及流出推动增长的经济转型所涉及到的各种挑战。问题在于后一种模式因其固有的特点而更加难以控制;接受这种模式将直接损害甚至令数千家国有企业和裙带关系主导的民营企业破产,这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帮助一个腐败的中共体系维持充裕的资金。

凭借声势浩大的反腐行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希望清理中共内部的害群之马。但如果彻底废除这个体系,将可能令中共本身倒台。

已经有迹象显示金融改革开始失去后劲。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曾被宣扬为内地测试外国资本自由进出的市场,目前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眼下,支持放开利率和开放资本账户计划的最知名人士、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有去职的危险。

当局对香港抗议者做出怎样的回应,可能是对他们接受这些改革的意愿的一个更大考验。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