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9:激战到最后一刻的南京(4/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九(新抗战系列之二十一)

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在紫金山誓死防守,一直战斗到南京市中心被日军攻陷。这支部队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拼尽全力,不愧为教导总队的称呼,也是国军的骄傲。

87师浴血光华门

孙元良的88师如此,同是德械师的87师在淞沪会战中伤亡也很巨大,一个主力团兵力只有满员时期的一半,其中还有三分之二的新兵。

他们奉命从南京外线阵地撤到光华门防守,却在撤退途中在雨花台南面的河定桥一线和日军遭遇,双方激战,87师一时没有到达城内。

12月10日,日军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先头部队以一个联队主力约2000步兵配合坦克十多辆,突然冲到光华门附近。当时光华门防御空虚,由于87师并没有及时撤退进来,此处仅有中央教导总队少量兵力防守。

眼见日军一路打过来,他们急忙用沙包将光华门堵死。但日军立即用野炮山炮猛烈轰击,将城门轰出一个不小的缺口。大约100多日军在火炮掩护下,从这个缺口钻入城内。

这股日军迅速占领光华门内附近民房以此死守,掩护后面大部分日军,一时间周边日军都向光华门突击,短时间内就进来了数百人。

光华门失陷,南京城震动,如果日军从此处蜂拥进城,那么南京就失手了。

87师师长王敬久电话给259旅旅长易安华和261旅旅长陈颐鼎,让他们立即消灭突入城中的日军:完不成任务,拿头来见。

易安华旅长见情况险恶,亲自率领一个团反攻光华门,从正面攻击冲入城门的日军。

而陈颐鼎旅长则率领一个团从城外攻击光华门,阻挡日军继续进城。

此时,日军入城的部队被夹在城墙和易、陈两部之间,易、陈二部又被夹在日军前锋与日军后援之间。

入城日军没有退路,只能拼死抵抗,易,陈两部也没有退路,只能拼死进攻,由此这一战双方拼尽了全力。

战斗极为激烈,日军固守民房,火力猛烈,国军冲不进去,两军激战整整8个小时。终于国军用汽油将突入城中日军全部烧死,还俘虏了一人。

根据史料记载,国军并没有像后来南京大屠杀的日军野兽那样处死战俘,反而给了他必要的治疗,并且撤退时将他留在指挥部的地下室。南京保卫战中国军还俘虏了几十名日军,都没有将他们杀死。

激战中,易安华旅长身先士卒,率领部队一次次进攻。激战中,易旅长遭遇日军机枪扫射,头部受伤,但仍然坚持指挥,终于将攻入光华门的日军全歼。但日军并不死心,他们火炮口径75毫米,威力不小,打的也准。国军没有类似火炮,仅能用迫击炮还击。

所以基本就是刚用沙包堵上,一小时后城门又被轰开,日军步兵再次突入,国军将其歼灭。

如此无数次重演。

打到10日,光华门被日军突破两次,冲入步兵被全歼,但有一部日军士兵潜入城外的城门下。这是城内的射击死角,如果不管他们,他们可以随时进入城内,对守军是极大的威胁。

当时87师伤亡已经不轻,唐生智急调城内二线邓龙光的粤军83军156师增援光华门和通济门。

粤军援军虽到,但当时光华门城门已经基本堵死,根本无法出城。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绳索将士兵吊着放出去,然后将城门里面的日军歼灭。

当时日军枪弹如雨一样射到城墙上,守军士兵就算从城墙垛口抬头观察城外都非常危险。

当时增援而来的宪兵2团官兵回忆:子弹如雨点一样射向城墙,国军士兵只要从城墙垛口一伸头就立即被打死打伤,根本无法抬头。他们只好把一面镜子用两根步兵通条绑住,反射去看。结果发现城下就有9辆坦克使用重机枪猛烈射击,还有大量日军步兵用各种轻重武器射击。

抬头都不行,更不要说用绳子吊着这个人放下去,这无疑于自杀行为。

广东人中有不少都是硬汉,明知是有去无回,粤军156师仍然有几十个勇士报名参加,他们冒着枪弹潜入城下,通过绳索下落的时候多人中弹殉国。后来的勇士吸取教训,开始迅速放一段绳索后,被吊着的人赶忙切断绳索往下跳,这样日军来不及反应。摔下去以后,这些战士只要摔不死就立即扑向城门里面的日军。

最终这股敢死队用手榴弹和汽油将日军全部炸死烧死。

消灭这股日军之后,城内的守军要将他们吊回来,但他们却拒绝了,因为这样吊回去怕是又会死伤很多人。既然都是死,不如去跟鬼子拼了,况且他们既然报名敢死队出城,也就没准备活着回去。

这些勇士蜂拥向城外数千日军做自杀式冲锋,将措手不及的日军打的人仰马翻,一片片被手榴弹炸到。不过这些勇士们自然也全部牺牲了,无一幸存。

由此87师就是这样和日军做激烈的互攻战。期间日军占据了城外高地,火力封锁了光华门后方路线,增援部队上不来,87师的伤员也下不去,就这样一直坚持到12日。

87师一线部队伤亡殆尽,薄弱的兵力火力无法阻挡日军数千人的冲击。

日军第6师团47联队在12日中午终于突破光华门阵地,炸塌了一段城墙,日军随即从四面八方冲进来。

易安华旅长不顾自己三面被围,立即指挥部队死守。激战中头部、腰部、臂部等5处中弹,但仍然坚持指挥。

贴身卫兵劝他赶快去城内治疗,易安华满脸是血,却咬着牙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

最终易旅长受伤太重,光荣殉国,时年37岁,国府追授他中将军衔,年仅37岁。

除87师外,光华门守军中央教导总队一部损失巨大,协助防御的中央宪兵一个团也没有几个幸存。

中央教导总队死守紫金山

中央教导总队为一个师的编制,下辖三个步兵旅,鼎盛时期兵力高达3万人。

退到南京的时候也只剩不到一半兵力,三个旅一共只有六个团。

该部负责死守紫金山一线,这是南京城东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唯一的制高点,自然也是日军仅次于雨花台的主攻方向。

自古南京有一句俗语,甚至连后来国际安全区的主席德国人拉贝都知道:紫金焚则金陵失。

也就是说,紫金山如果丢了,南京就肯定保不住。

为此,守卫紫金山的为所有作战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中央教导总队。

7日晚开始,日军前锋进攻麒麟门,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孝陵卫一线开始和教导总队交手。

由此教导总队开始了整整6天之久的死守,这是让人极为惊叹的数字。

紫金山,孝陵卫一线为教导总队营区所在,该师官兵在此处驻扎过4年之久,所以对周围地形非常熟悉,也修建了相对坚固的工事。

当时日军进攻路线上的紫金山阵地修建了数量繁多的铁丝网,木栅,散兵坑和碉堡。

日军8日开始全面进攻,主攻紫金山门户老虎洞。

激战整整两日两夜,日军才攻陷老虎洞,防守的教导总队第5团伤亡过半。

教导总队退守第二峰主阵地,这是紫金山第二高的制高点,它的后面还有紫金山第一峰阵地,它是山的最高峰。

紫金山虽然是个小山,但也有200、300米高,周围也有10几平方公里,远比小山岗雨花台要好得多。

日军兵力虽多,重武器虽多,但在教导总队顽强防御和相对坚固的工事下,他们仰攻非常吃力。

教导总队作为最精锐的部队,也有少量德式75毫米山炮,他们朝山下的轰击也造成日军很大伤亡。

日军已经很久没有被国军除了迫击炮的火炮轰击过了,此时突然被火炮轰击,顿时一片混乱。当时国军士兵回忆,我们2门山炮一响,山下日军顿时乱成一团,乱哄哄的往下撤。

见紫金山上的国军有火炮,日军立即调集重炮日夜不停的猛攻紫金山阵地。紫金山上枪炮彻夜不停,后来南京红十字会人士去紫金山收尸的时候,发现山上几乎没有一具完整的尸体,都是被轰碎的。

战至11日,教导总队伤亡不轻,日军死伤也非常惨重,教导总队精心修筑的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工事也无法阻挡重炮的密集轰击,11日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万全策在激战中殉国。万是广西省苍梧县人,黄埔一期生,殉国时年仅35岁。

但中央教导总队不愧是国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他们顽强抵抗,日军仍然进展艰难。

日军虽然勉强攻占了第二峰阵地,但教导总队又退守第一峰和天保城阵地。

激战到12日晚南京大屠杀开始,日军尚且没有攻陷这两处,反而伤亡惨重。

12日下午南京城已经被攻破,教导总队大部也接到撤退命令。但居然还有一部不愿意撤退,和日军死战,直到全军覆没,战斗中第三旅上校副旅长雷震光荣殉国。

教导总队的战斗一直打到13日中午南京城沦陷为止,很多后来幸存官兵回忆,他们在拼命渡江的时候,仍听见紫金山防线枪炮不停,还燃起了大火。

教导总队在战斗中的伤亡也不轻,最终渡过长江幸存的教导总队官兵约4000多人,正面突围成功的约有1000人。这个淞沪会战之前3万人的教导总队,南京保卫战之后只剩5000多人。由于伤亡太重,加上中德因为日本原因断交,德式装备来源被切断。教导总队余部和另一支部队合编为46师,由此也就没有了教导总队这个番号。

74军水西门之战

74军负责防守水西门一线,军长俞济时(俞为黄埔1期毕业,浙江奉化人,蒋介石的外甥),下辖王耀武的51师,冯圣法的58师,也是后来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号称抗日铁军。

74军同其他部队一样,参与了激烈的淞沪会战,伤亡惨重,部队缺额很多。赶赴上海之前,这个军编制4个旅8个团,总兵力2万1000人。经过3个月85天的激战后,该军到了南京仅剩1万人出头,伤亡近半。

从12月7日开始,日军全线逼近水西门附近,并以坦克为先锋猛烈冲击。

74军装备较好,有几门反坦克炮,他们开炮迎击,当场击毁一辆坦克,另外几辆赶忙撤走,其中一辆坦克在逃跑中陷入淤泥中动弹不得,被迫放弃了。

日军步兵没有坦克的掩护,只能以人肉冲锋。

水西门外就是著名的莫愁湖,在当年莫愁湖周边很多地方都是泥沼和芦苇滩,这种地形对进攻部队有一定影响,日本兵在此处行动困难,坦克更是难以活动。

因此日军进攻不顺利,一直打到12日才攻陷了水西门外围由51师固守的阵地,逼近城墙。

激战中74军151旅302团团长程智殉国,部队也有重大伤亡。

但此时是否攻陷水西门,对日军来说意义已经不大,因为日军主攻方向的雨花台已经失陷,离雨花台仅有不到一公里的中华门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南京城实际已经被攻破。其实当时上百日军已经从一段被轰塌的中华门爬上了城墙。

俞济时赶忙命令153旅旅长李天霞部反击,李命令306团团长邱维达执行这个任务。

邱维达部下第3营营长胡豪率领100名敢死队迎击,胡营长和日军激战一小时,全歼登上城墙的100多日军,还俘虏了10多人。

但胡豪营长和几十名勇士也光荣殉国。

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入城,可是当时日军源源开到,从各处爬上城墙。74军兵力有限,只能奋力阻挡,激战中306团团长邱维达本人也被子弹击中,腿骨被打断,受了重伤。

12日晚,唐生智已经下达了撤退令,74军除留下一部殿后死守以外,大部才开始后撤。当时水西门外阵地完全被日军击毁,门内阵地和民房也被日军密集火炮全部击毁。

撤退时候,受伤的张灵甫团长不愿意上船,自愿留下和南京同存亡,被旅长下令强行抬上了船。

而殿后的74军为保证大部队撤退,明知自己可能撤退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激战到13日中午,最终几乎全部殉国,58师174旅少将副旅长刘国用也在最后的激战中殉国在水西门,年仅39岁。

第二军团死守乌龙山尧化门

徐源泉以新兵为主的第二军团的阵地,在长江江边到紫金山北面尧化门一线,是所有守军中最靠北面的部队,也最靠近长江,他们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保证尧化镇的乌龙山要塞的安全。

开战后没有多久,一股日军从侧后包抄第二军团后路,切断了第二军团和南京城的联系。

第二军团虽然基本是新兵军队,但防守也非常顽强。

由于必须死守乌龙山,第二军团大部无法撤退,坚持在此处死守,直到南京12日晚下达总撤退令,乌龙山要塞没有失陷,尧化门也没有丢失。

战斗是非常激烈的,韩浚的144旅两个团,288团激战后仅剩600多人,287团伤亡更是接近1000人(一个团一般1000多人)。

激战中一发炮弹突然落在韩浚旅长身边,将他手上拄着的棍子炸断,连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也炸坏了,但韩浚旅长奇迹般的没有受伤,他后来回忆说是神灵保佑。

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他的287团团长赵我华在同日身受重伤。

在第二军团死守乌龙山尧化门的同时,乌龙山要塞也在拼死阻止日本军舰推进到挹江门外的长江江面上。因为乌龙山要塞是江防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守不住,日本军舰就完全封锁了南京守军的唯一退路,试图从长江撤退的5万守军恐怕一个也活不了。

乌龙山要塞位置重要,在南京城外15公里处,作为城外江边唯一一个高点,扼守着长江。早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政府在乌龙山顶中部,建造乌龙山炮台。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对乌龙山要塞相当重视,给予扩建,并且布置了新式火炮。

乌龙山要塞当时属于南京江宁要塞的一部分,上面修筑着甲一号炮台和乌龙山等几座小炮台。其中以甲一号炮台最为先进,装备日式88式75毫米口径高炮4门,配有炮弹1000发。炮兵全部为南京炮兵学校的学生130人,台长为李诚中少校。

从8月20日开始,日军飞机已经经过乌龙山轰炸南京,此时乌龙山炮台主要做高炮阵地使用。

日军吃水较浅的炮艇和巡逻艇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突破江阴要塞和阻塞线,一部到达镇江要塞又被阻挡。

镇江要塞死守到12月9日,最终被日本空军炸成一片废墟,镇江城又被日军攻陷,要塞才告失守。

到12月10日,日军军舰进入乌龙山要塞江面,而且进入了乌龙山要塞高炮射程。

要塞炮兵立即用高炮平射,将几公里外日本军舰赶跑。

其实日式88式75毫米高炮不算重炮,就算防空能力其实也是平平的,更不要说反舰。

如果日军开来的是重型驱逐舰,巡洋舰之类,怕是停在那里让高炮轰击也没用。而这类军舰上150毫米火炮很多,可以轻松的在要塞炮射程外将其击毁。

由于江阴阻塞线几百艘沉船的存在,日军大舰根本过不来,能过来的都是轻型军舰,没有大口径火炮,不是88式高炮的对手。

11日日舰又试图偷袭,再次被一顿乱炮轰跑。日本海军要求空军轰炸机支持,却被告知,目前空军全力攻击陆上的雨花台,紫金山等阵地,无暇攻击乌龙山要塞,海军只得作罢。

但战至12日中午,日军已经攻陷中华门外雨花台,紫金山第二峰也失陷,其他各城门也吃紧。

徐源泉第二军团一部防守乌龙山,也遭遇日本陆军猛攻。日本炮兵还架起野炮向山炮炮台猛轰,乌龙山要塞炮立即还击,他们的火炮口径大,居高临下威力也大,很快将日本炮兵赶走。

但要塞炮根本不是用作陆地射击,所以从来没有测算过,导致一些炮弹没有打准,落在了第二军团阵地上,造成轻微的人员伤亡,这也就是一些国军官兵回忆的要塞炮乱射。

战至12日17点,南京已经下达总撤退令,乌龙山要塞也奉命撤退。

当时日军正在猛攻乌龙山,徐源泉第二军团因为一直驻扎在江边,私下搞到不少船只,一部已经在江边撤退,剩下的部队看来抵抗不了多久,有情报说日军飞机马上就会来轰炸乌龙山。以镇江要塞的前例,乌龙山要塞看来是守不住了。

当时日本军舰仍然被阻挡在乌龙山江面外围,由于还有大量水雷存在,他们夜间是绝对不敢在江中行进的。而如果一到白天,日军轰炸机一来,乌龙山要塞肯定被炸毁,防守也没有任何意义。

乌龙山守军在凌晨最终撤退到江边,他们将所有火炮的关键部位拆除,留下的大炮只剩下炮管和炮座。

他们刚刚走了没有2个小时,也就是天刚刚亮。日军大量轰炸机扑过来,对乌龙山猛烈轰炸,将这些废弃的大炮全部炸毁,要塞也被炸塌。

直到这时,日本军舰才敢慢慢的向要塞前进,期间还缓慢的排除水雷。

最终这批军舰直到13日下午才赶到挹江门外的长江江面,当时已经有2万5000名国军从这段江面撤走,其实如果不是唐生智的无能和荒唐,本来还可以再多撤退走至少2万人,将聚集在长江边等待撤退的几乎所有国军官兵都撤走。

乌龙山要塞为他们争取了最关键15个小时。

12月11日,蒋介石见南京战况危急,在中午电令唐生智,让其考虑立即撤退。

但昏头昏脑的唐生智对战况还没有蒋介石了解(毕竟唐脱离军队7年时间),居然认为南京还可以坚持到12月15日,准备在12月14日晚撤退,还命令参谋制定撤退计划。

可惜战况发展不是靠人的臆想决定的。12月12日上午中华门外雨花台高地失陷,防守此处的88师两个旅基本全军覆没,2个旅长朱赤和高致嵩先后殉国。紫金山高地的中央教导总队和日军拼死激战,死守最后的第一峰阵地,但情况也很危急。

12日中午,在日军高强度炮击下,中华门,中山门,光华门,水西门以及附近城墙都被轰塌数处,日军从各城门涌入南京城内。国军各部守军拼死和其巷战,暂时阻挡日军步伐,并将少量日军赶出城内,但实际南京城已经被攻破。

到了这种地步,唐生智才在12日17时召集各军师长下达撤退计划。

但此时一线国军伤亡太重,部分部队基本全军覆没,基层军官绝大部分阵亡,部队几乎失去有效组织,况且正在和日军混战,完全胶着在一起,想要撤退谈何容易。

另外一部如徐源泉2个师,74军一个师,中央教导总队处于日军背后,有线电话被炸断,无线电又无法随时接通,实际已经失去和唐生智司令部的联系,撤退令都无法有效传达。

根据唐生智的命令,除了驻守城内后方挹江门,不能正面突围的36师以外,各部必须从南京各城门杀出去突围。

但此时这种说法已经是痴人说梦。南京城能有多大,三面都被日军围死,日军还冲入了南京城内。

南京城附近10公里内,日军20多万大军聚集,如果以这些残破的国军部队正面突围,无异于自我毁灭。虽然不见得全军覆没,但一旦和日军主力遭遇,怕是伤亡七八成是最少的。后来唯一从正面突破的粤军66军,83军都遭受惨重伤亡,连军长邓龙光,叶肇都是侥幸逃生。

而既然是突围,应该至少安排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正面阻击日军,掩护各部撤退。

但此时城中还没有作战的仅有粤军1个师,战斗力很弱,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况且当时日军已经从三面杀入南京,阻击也无从谈起。

没有掩护部队,正面突击怎么去打?如果在撤退途中和日军遭遇,说不定就是一触即溃,这是自古用兵的最大忌讳。

那么,当时各部在日军三面的压迫下,本能的都想从唯一一面没有日军的挹江门撤出去。但如果唐生智强制命令必须正面突围,并且派人严格监督指挥,大家还是不敢的。没想到的是,唐生智制定了突围计划以后,又怕74军,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万一正面突围损失太大无法向蒋介石交代。于是撤退会议最后,他居然有口头命令,让这几支部队也可以从挹江门外下关码头渡江突围。

那么这几支部队的指挥官,自然不可能选择正面突围,而是北渡长江突围。

因为照常理来说,此时日军没有封锁长江,从此处突围不用激战,而唐生智一定会准备大量渡船,从这里撤退是最安全的。

但没想到,此处根本没有足够的船,加之日军重炮炮弹已经打到挹江门,导致一片混乱。

最终退到长江一线等待的约5万人中,只有2万多人靠渡船渡过去,加上成建制突围的几千人,一共有3万2000多人突围成功。加上前期和日军战斗殉国的2万官兵,一共是5万多人。

剩下的约3万人,不是死于突围中的战斗,就是被日军俘虏后杀害。

13日下午,日军终于击破国军的阻击,一举突入南京城中心,并且开始了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屠杀,持续了整整6周之久,30万中国军民死于日本禽兽之手。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