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06:华北两军阀的消亡(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零六(新抗战系列之二十八)

阎锡山在榻上阅读

薄一波到了山西以后,表面上为阎锡山服务,其实所有行为都是为中共考虑。他打着牺盟会和决死队的旗号,其实就是为中共夺取阎锡山的地盘,并且建立自己的军队,自然这期间还让阎锡山出钱出物,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合法身份。

此时薄一波也好,刘少奇也好,不过是前台指挥人物,背后的大老板自然是毛泽东。

其实毛泽东的手段,远比阎锡山要高超,这点已经被无数次证实了。

阎锡山并非不明白毛泽东的手段,他的情况险恶,也没有别的办法。

日军想要他的地盘和军队,还要他的命,蒋介石好一点,但也要他的地盘和军队。

上面两个都是有力量掀翻阎锡山的,不能和他们合作。

阎锡山只能同实力较弱,看起来无法掀翻他的中共合作。

阎锡山曾经说:同共产党搞统一战线,这中间有风险。但是,不跟共产党合作,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我只有用共产党的办法,此外都不能抵制日本人和蒋介石。我是用共产党的办法削弱共产党。

阎锡山和中共合作的产物为两个,一个是著名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一个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也称为山西新军。

首先这个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其实是阎锡山政府一个行政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政府。

阎锡山本意是利用这个牺盟会在敌后和自己控制区发动群众,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加大对地方的控制。可惜这个牺牲救国同盟会很快被架空,薄一波主持这个会议后,安排大量中共地下党员加入,将其完全掌握在手中。

薄一波用类似现在公务员招考的作弊手段插入中共人员。这些中共党员以普通人身份要求加入牺盟会,这在当时是需要面试的。面试负责人自然是薄一波,他事前早已经知道这些人的身份,这些人也是他安排过来面试的。结果面试时候,薄一波故意问一下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让这些人顺利通过,同时也躲过阎锡山官员的监视,这样也是掩人耳目。

山西牺牲救国同盟在1937年3月抗战没有爆发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到20万人规模。

由于打着阎锡山的旗号,又有爱国抗日的思想宣传,加上这个会在山西是完全合法的,军统中统明知有问题,也无法对付他们,所以牺盟会发展极为迅速。

抗战开始以后,由于日军入侵加剧,牺盟会发展更为迅速。到了1939年夏,牺盟会员发展到300万人规模,山西七个行政区中的五个及其所属县政权由牺盟会掌握,山西105个县中已经有70个县长为牺盟特派员(就是中共党员)担任。

以牺盟会太原市委为例,牺盟会太原市委成立于1937年春,下辖5个区。此外,还建立了牺盟会兵工厂工作委员会、铁路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这些工作委员会受市委直接领导。通过特派员(中共党员)的工作,建立了各县牺盟会,并建立区、村各级牺盟组织。

共产党把权力全拿走了,这下阎锡山亏大了。

中共就打着山西政府的名义,公然在山西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权,由此畅通无阻,所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其实就是八路军的一块招牌而已。

为什么要打着这个招牌,主要当时名义上国共合作,八路军不便于公然在友军地盘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和军队,所以需要这块牌子。

这是避免政治上和舆论上受到麻烦的权宜之策,迷惑老百姓和舆论而已。

实际,八路军毫不费力的抢走了阎锡山的地盘。

对此,晋绥军内部军人文官大多看的一清二楚,上下都极为反对。

这些人中,以晋绥军重臣19军军长王靖国为首,他们不断向阎锡山告状请愿。一次,王靖国干脆带领80多名高级将领,齐刷刷跪在阎锡山面前哀求:薄一波是共产党,他身边也全是共产党,你让薄一波这些人搞下去,山西就完了,我们这些人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张厉生也向阎锡山施加压力,说阎用的都是共产党。各县的地主豪绅也纷纷给阎锡山发电报、写信,说牺盟会都是共产党的人,不能用。

对此阎锡山一清二楚,但他当时还认为完全可以控制住局面,尤其对薄一波比较信任。

他把王靖国等训斥了一通:你们懂得个啥。现在我们还能拉上共产党,利用他们帮我们建立敌后政权扩大军队,将来想拉都拉不上了。你们知道什么?蒋介石周围不也有共产党吗,不是什么国共合作了吗?不是通过这手从苏联获得武器了吗?他能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

这样一来,王靖国他们只好忍气吞声。

有了阎锡山这堵挡风的墙,薄一波他们便可以更加大胆地干,不过这要表面上按照阎锡山的意图,用薄一波的话说,就是戴阎记帽子,讲山西话,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其次,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也就是山西新军。

新军实行八路军的政委制,即政委是最高领导人和决策人,没有政委签署,一切军政大事不得实行,至于政委是什么人担任,大家都应该知道。

除此以外,新军先后接受了八路军500多名干部,并且所有排长以上军官全部都要去八路军处受训。

所谓山西新军,其实就是晋绥军。在当年的老百姓根本分不清什么新军旧军,很多人抱着抗日目的加入晋绥军,却投到了共产党的部队里面。

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山西一个家庭遭受日寇屠杀,父母和爷爷等四五人被杀害,家里幸存的还没成年的两兄弟发誓要给亲人报仇,决定去参军。

由于没有旅费,哥哥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钱让弟弟先去,自己筹好了钱就来。两人一前一后投奔了山西的晋绥军,去的还是同一个县城。结果弟弟去的时候是薄一波的山西晋绥军新军,是共产党的部队。而哥哥到的时候,这里已经是阎锡山控制,结果他投的也是晋绥军,但是真正的晋绥军,是国军阎锡山的部队。

兄弟两个由此失散,各自在军队里面打鬼子,经过5年九死一生的激战,两人都当上了团长,并且等到了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很快发生,兄弟俩在一次战斗中的谈判时意外见面,却发现成为了敌人。

最终的结果是弟弟所在的解放军打胜了,成为建国功臣,得到少将军衔。哥哥则带着败军跟随国军去了台湾。20年之后,海峡那边的哥哥却得到了弟弟在文革中自杀的消息,原因是因为他这个哥哥在台湾,弟弟由此被怀疑为台湾特务,几次批斗后无法忍受,自杀身亡。哥哥在金门岛上遥望大陆的厦门,痛哭流涕。

貌似与《亮剑》的情节有些类似,也不知道是谁仿效谁的。

山西新军一样是被中共控制的,晋绥军军官基本都被挤了出去,后来干脆直接派八路军军官加入部队,并且由八路军对新军进行整训。

其实也就是打着晋绥军的名义发展自己的力量,所谓借壳下蛋,自然,阎锡山提供给了山西新军大量武器装备,其中一次就给了5000多支步枪和大量弹药(弹药总数有几百万发之多)。

到了1939年上半年,山西新军已发展到4个决死纵队、1个工兵旅,1个暂编师,3个政治保卫旅,共达50个团约7万多人,番号上占阎锡山整个晋绥军150个团的三分之一,但实际兵力却占二分之一,因为阎锡山的部队大部分都是不满员的,有的缺额高达二分之一。

如果加上新军控制的地方武装,兵力接近10万人,无论兵力和武器装备都超过了阎锡山的晋绥军。自然,决死纵队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共控制。

阎锡山想利用别人,反而被别人利用了。

到了1939年以后,八路军,晋绥军,中央军,日军同时占领山西一部。其中中央军还算好,没有同阎锡山出现大规模摩擦。而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八路军的冲突逐渐开始了。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一山不容二虎,本来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日军占领山西大部以后,其实阎锡山的地方政权大部分并没有跨,当地也有大量部队,包括游击队。

比如日军控制的晋北,有阎锡山两个军和不少地方部队驻扎,很多县城还控制在阎锡山手中。

但八路军和打着晋绥军旗号的山西新军控制了山西大部分地盘,将阎锡山的势力排挤了出去,老阎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理。

其实阎锡山当时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而第十八集团军不过是他麾下的一个集团军而已,可惜不但阎锡山控制不住八路军,就连蒋介石也不可能控制住。事实上武汉会战以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就基本没有再听从过国民政府的命令。

武汉会战以后,中央军由于巨大的消耗,加上作战中心转向南方,在山西的力量也没有增强,反而有所减弱。阎锡山就更别说了,由于他是日军主要攻击方向,力量日益消耗,倒是八路军日益壮大起来。

阎锡山愤愤的说道:武汉失守后,抗战越来越困难,二战区削弱了(指山西绥远境内的晋绥军和中央军),只有共产党、八路军壮大了。现在,我们要自谋生存之道。

当时山西的情况大概是这样,阎锡山的主力部队在晋西南驻扎,主要是王靖国19军和陈长捷的61军,这两个军兵员充足,武器装备也较好,是晋绥军仅剩的主力部队。

而晋北地区则还有赵承绶的骑兵军,和另一个残缺不全的郭宗汾步兵军,兵力和战斗力远远低于此处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

1939年开始着手对付山西的中共力量。当时他尚且不敢同八路军正式翻脸,但在阎锡山看来,既然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名义上都是他的部下,处理他们没有任何舆论上的问题。

反而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如果抵抗,则不会得到任何舆论支持。话虽如此,阎锡山还是不敢公然武力进攻。

他开始试图用和平手段夺取新军控制权。

1939年初,阎锡山开始允许国民政府的党部进入山西(之前是坚决不允许的),在山西地方建立各级党部,以削弱牺盟会的力量。

3月到4月,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将山西划分为4个行政主任公署,由晋绥军四大将领杨澄源,赵承绶,孙楚,陈长捷,统一管理军政。其实就是试图限制牺盟会的权力,收编山西新军。

阎锡山还语重心长的劝告薄一波等人不要跟共产党一条心,只要跟着自己走,将来一定保证他成为晋绥军头面人物,功名利禄都不成问题。

但这自然没取到任何效果,反而让薄一波等人有了准备,比如决死一纵队将仍在部队的听命阎锡山的100多军官全部调走,保证部队军官都是中共的人。

而7,8月阎锡山命令山西新军重新整编,一部加入晋绥军,另外山西新军每个旅安插进听命于阎锡山的晋绥军军官。自然,中共不可能任由阎锡山拉走他的部队,此举完全失败。

由于发现阎锡山有吞并山西新军,瓦解牺盟会的企图,八路军也开始应对措施。

鉴于晋西北的山西新军力量薄弱,7月,毛泽东命令彭绍辉的358旅5个团立即从河北中部返回山西,开赴晋西北支持山西新军。

可惜,这次是阎锡山快了一步。

1939年12月,留守陕北的八路军同陕北的国军胡宗南部发生激烈交火,这也是国共第一次大规模交火。这次交火谁是谁非就不说了,但抗战仅仅开始2年,国共已经公开作战了,这个国共合作可真够呛。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在12月发动了国军著名的冬季攻势,大面积反攻日军,一度打得日军找不到北。

阎锡山此时也在进行反击,收复一些失地。但显然名义上他麾下的山西新军并不听从他调遣,比如晋西北的决死二纵队应该在12月5日向灵石、霍县段的同蒲路实行破击。

决死二纵队指挥官认为自己力量薄弱却去强攻日军,必然会损失巨大,损耗革命的本钱。所以决死二纵队按兵不动,对此阎锡山自然是预料当中的。

他也由此下定了要一定要扫平共产党控制的山西部队的念头。

很快,阎锡山借口决死二纵队不听号令发生叛变,全面发动12月攻势,试图将这支打着他旗号的所谓晋绥军新军完全收归自己控制。

阎锡山的部队集中几个军分别进攻晋西南,晋西北。中共控制的山西新军和八路军自然不甘示弱,他们配合起来同晋绥军激战。

全国国军都在进攻日军的时候,山西的国共却在内斗,这是山西战场上第一次国共大战,但中央军并没有参与。

阎锡山的部队在晋西南获得大胜,在晋绥军61军悍将陈长捷,19军王靖国的率领下,将此处的决死队二纵队,四纵队和八路军第115师晋西陈士榘独立支队团团包围。

新增援而来的120师彭绍辉358旅尚且不是晋绥军几个军的对手,被迫放弃晋西南突围,蒲县,中阳,孝义,洪洞,永和,石楼,赵城等县都被晋绥军控制。

该地区完全被阎锡山控制,但此处的山西新军大部分被八路军拉走了。

晋绥军进攻晋西北却没有成功,在晋绥军包围晋西北的山西新军以后,贺龙120师迅速全部赶回晋西北。

由于此处有不下10几万的八路军部队,阎锡山仅有一个骑兵军和一个残缺不全的步兵军,实力远远弱于八路军。

在晋西北的太南和太岳区的八路军主动出击,将赵承绶和郭宗汾的两个军打退入临县地区,晋西北基本被八路军控制。

但此时八路军认为需要将他们从晋西北彻底赶走,随即集中大部队发动总攻击。

赵承绶的骑兵军本来就无法和步兵军正面作战,他自知不敌,乘八路军包围圈没有形成之际,迅速带领骑兵部队突围,放弃了临县。郭宗汾的步兵也紧随其后突围出去。

晋西北由此不存在晋绥军正规军,八路军随即横扫晋西北,将晋绥军地方部队杨集贤,侯光远等部全歼,并且摧毁了所有晋绥军的地方政权,公安局等,连中央军建立的国民党党部也全部摧毁了。

除此以外,他们甚至对晋西北境内其他国军进行攻击,驻扎在河曲,保德的马占山东北挺进军,陕军高双城86师见势不好,赶忙退回黄河以西的陕西省。

由此中共的陕甘宁和晋西北连成一片。

这个著名的晋西事变中,阎锡山虽然占领了晋西南吕梁山区的地盘,却没有控制住山西新军。新军中只有决死三纵队四个团,二纵队有小部分倒向阎锡山,其他新军33个团均离开了阎锡山,随后直接加入八路军,完全去除了之前的伪装。

随后,由于日军继续进攻,八路军也向晋东南渗透,阎锡山力不能及,被迫向中央军求援。中央军胡宗南率部进入晋东南中条山,控制了晋城、高平、沁水、阳城、陵川、浮山等县大部地区。

由此晋绥军基本退出了晋东南,全军退守晋西南。

这样山西四股力量,日军控制山西省中部一连串盆地,尤其控制同蒲铁路和正太公路,晋绥军控制晋西南吕梁山区,中央军控制晋东南中条山脉,八路军则控制晋西北太行山地区。

阎锡山的地盘已经减少了四分之三,在荒凉偏僻的吕梁山区奄奄一息,不足以和国民政府对抗了。

堂堂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所统辖的军队仅有几万人,能供其粮草钱财的县份也只有寥寥几县,而且大都是人烟稀少、地瘠民贫的山城小县。

晋西事变以后,中央军大量开入山西,最后规模达到近20万人,阎锡山大感危险,迅速调转口径继续同中共合作。

中共也深感中央军威胁,低调处理晋西事变,随后同阎锡山合作。

山西全省新军公开发表下列口号:

1、拥阎抗日(可笑);

2、新旧两军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3、新军不打旧军,要求旧军停止打新军;

4、枪口对外,停止内争。

对于阎锡山在抗战初期试图利用中共,反而被中共利用,导致山西大部被中共控制一事,国民政府一直耿耿于怀。

直到阎锡山去世之后,台北《民族晚报》还在其去世后六七天专门发表社论《阎锡山值得国葬吗?》指责阎锡山,其中称:抗战前后,虽然阎氏始终站在抗日战线,但因为阎氏大量培植左倾分子,卒使共党势力在山西坐大;二十八年十一月,新军叛变十五万之众,均投向共匪,成为后来晋察冀区共军主力,又是谁之过?

之后阎锡山开始全力自保,他的大将61军军长陈长捷拒绝收缴他们控制区中央军的枪支,被阎锡山解职。

在日军最后一次集中13万大军猛攻中条山的中央军时,阎锡山虽然接到蒋介石的救援命令,但始终按兵不动,八路军也没有任何支援,最终中条山战役国军惨败,殉国了好几个高级军官。

眼见实力越来越弱,阎锡山认为不能再和日军硬拼,试图和日军谈判,看看能否捞一些好处。

从1940年春到1945年秋的六年中,仅有据可查的阎、日会谈就有六次,由阎锡山亲自参与的有三次。

虽然谈判很多,其实大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一些还让阎锡山占了便宜。

比如第一次1940年11月白壁关会谈,双方协议:日军从孝义县城撤出,让阎军进驻。日军为了争取阎锡山,于1941年6月撤退出孝义县。

第二次1941年8月汾阳协定,双方表面上达成很多协定,但阎锡山基本都没有履行,反而从日本处骗取了伪联币二十五万元、法币七十五万元及布匹等。

第三次1942年5月安平会议,日本要求阎锡山履行汾阳协定,但阎锡山要求日军先提供协定中许诺的大量军火。日本认为阎锡山诚意不足,不愿意提供武器,双方谈判破裂。

第四次1943年春太原政治、经济、军事部分协议,双方协定很多,但阎锡山预计日军战败是时间问题,并没有履行。

第五次1945年6月下旬瑶圃会谈,当时日军败局已定,阎锡山主要想抢先接受山西的日军投降,以获得大量武器和地盘。日军则提出华北政权可以全部交给阎锡山管理,阎锡山怕这样执行会被当作汉奸,断然拒绝了。

最后一次,1945年8月初司马村会谈,阎锡山再次提出关于受降问题,当时日本马上就要投降,日军同意将太原交给阎锡山,并且向其缴械投降,以避免被八路军缴械,双方达成协定。最终日本履行了协定,甚至有多达5000名日军加入晋绥军服役。但这在当时并非什么特例,八路军中也有大量日军。林彪的东北军中,日军数量很多,大部分技术工作都控制在日军手中。解放军空军最初的训练教官,就是被俘的日军飞行教官。

可惜这些日军自从投降开始已经士气低落,平时想尽一切办法早日回国,所以战斗力低下,没起到什么作用。

由此可见,阎锡山和日本谈判不过是互相利用,老阎试图占点便宜而已。但阎保住了底线,也就是绝对不同日军正面合作,因此最后也没有倒霉。

总之,华北地区除了惊天动地的徐州会战以外,随着阎锡山和宋哲元的完蛋,大规模战事已经不存在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