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出生后的头三年到底能决定什么

最蛊惑人心的言论,莫过于用“决定”造一个短句。给它套上宾语或主语+宾语,马上霸气侧漏。比如“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性格决定领导力”、“温度决定生老病死”……“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决定”这个词很好用,但是说者有意,就希望听者你上心。早教的鼻祖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重要到足以决定孩子的一生,传到中国来有出版社就此编译了一本名为《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的畅销书。其实查阅一下,这本书根本找不到英文原版。那么3岁到底是不是决定人的一生呢?显然不是。两件事情的联系从逻辑上来讲一般只具有相关性,而极少情况下具有因果性。也就是说,3岁对人的一生很重要,但是却不能得出“因为3岁前教得好,所以3岁后就可以收获丰满人生”的结论。中国有古语云:3岁看老,但也有典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那么,为什么大师们都这么看重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呢?(有的说法是出生后的头七年。)

在我看来,出生后的头三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给孩子打下了一生的地基,也打了父母对孩子一生教养的地基。通常,我们都很认可孩子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个理念,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父母对教养的理解也得从孩子是娃娃时开始抓起。如果在孩子出生后父母不从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着手亲自管理孩子,就会渐渐地越来越不想日复一日地参与并积极思考对孩子的实际管教。因为良好的感情不是生来的,而是一步一个台阶养出来的。

3岁前可以决定的是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当孩子初来世界,他就像一个陌生人一样开始与父母交往。父母既要慢慢地摸索孩子的脾气喜好,又要恰当地引导孩子的性格发展方向,最终这种相处经过三年的磨合形成牢固的习惯(你是习惯只给孩子买漂亮衣服和计划外出旅行,还是习惯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并不断尝试改进管教方法)。人总是有遵循旧有习惯的惰性,会不加防范地使用旧有习惯,而把精力用于别的地方,使得某种模式可以轻而易举地一直延续下去。除非生活中出现意外的变故,否则这种模式就会不断强化。民主的家庭会延续民主,专制的家庭会延续专制。如果不能从教养中受益,孩子的未来就只能拼天赋和人品了。

这种相处习惯很好理解。比如,在孩子两岁时,你发现每当你威胁他说大灰狼要来吃你了,他就会乖乖地听话不捣乱了。那么你就会很快掌握“威胁”的妙用。此后,每当孩子违背你的意志时,你就会经常使用这句话。如果你看过一些专家的告诫,他们说不要轻易威胁孩子,你在最开始使用这句话之前可能还会想一想我要不要说出来,但是由于这句话实在太好用了,经常还来不及反省,你就脱口而出了。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用言语威胁孩子的习惯,这个言语最早可能只是一句“大灰狼要来吃你了”,但是慢慢地就会变成别的更管用的话。一旦你习惯了威胁或者诱惑可以带来的高效,你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动脑筋想一想除了威胁或诱惑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纠正孩子的行为。当你这样对孩子时,你在形成一种你的管理思维,孩子也会慢慢地适应你的这种管教方法,进而你们会互相将它以及它的延伸内化成一种思维方式。除非在这个过程中你能一直不断地自我反省或者本来你就方法很多,使一种方法不致于被反复使用。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知乎上有人讨论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其实,隔代教养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影响或者更深远的影响,只要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仍然把握着绝对的主导权。绝大部分在孩子教育上渐渐变成了由老人负责,问题其实出现在孩子出生后头一年的养育上。这里正是形成教养习惯的开始。如果孩子一出生,父母,尤其是妈妈不主动承担起孩子各种吃喝拉撒睡的任务,给亲子关系铺好路,而正好又有一个老人可以把这些事情都给做了,这个孩子到两岁时就会把老人当成主要情感依附者,而不是自己的妈妈。此后,如果父母继续不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那么即使他们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情,也未必管得好孩子。如果父母与孩子的疏远超越了某个度(出于天然的父性与母性,幸好绝大多数家庭不会超越),对亲子关系而言几乎是致命的,这才出现许多人严重抵制隔代教养。

所以,一开始的习惯养成很重要(包括养育孩子的辛苦,一旦习惯了也不觉得有多辛苦)。人的一生在不断地变化,造化指不准出现在哪一年,3岁也好,7岁也罢,每一个年龄对一生来说都同等重要。但是,由于3在7之前,7在10之前,10在20之前,我们的现在就总是会受过去经历的事情影响。据说诺贝尔奖总是奖给过去十年甚至二十年一直在研究的课题,而从不是最新开辟的领域,它似乎也象征着,人的成就正是若干年累积的结果。即使是幸运,也需要累积。而累积的过程,考验的是反思能力,累积的开始,便是某个习惯的养成。

到3岁时的习惯一旦养成,以后再想改变便需要更多的反思能力和执行能力。越是年长,习惯便越是难改变。那些到孩子读到初中或高中时发现他们有学习困难或者心理问题的父母,都应该从孩子的童年甚至婴儿时期寻找原因。我们也可以自我审视,我们的今天与我们的童年和我们被教养的过程究竟有何联系。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