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假冒美国人指南之眼神

我家的饭桌上,常年上演着中美文化大战的连续剧。第一集的剧情我还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刚在一起生活,张发财总是在菜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很严肃的问我,‌‌“这个菜你还吃不吃了?‌‌”,我不知所措,举着筷子楞几秒,调动记忆里所有资料,想理解他到底什么意思。很明显,他的问题似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把剩下的菜都吃完,可我还没吃完我的饭,我如果说我还吃,就变成好像两个人抢饭吃,真是不和谐。最终我总是在错愕中不情愿的吐出‌‌“不吃了,你吃吧‌‌”6个字,看着他把盘子抱到自己身边,一扫而光。如此几次,我渐渐的生出愤怒来,这美国人也太自私了,吃饭也跟人抢,在我们中国,这种事我从来没见过,即使是穷人家饭不够吃,也是互相让,宁愿让盘子里剩最后一口菜也不会有人抢着吃的不是?本来我已经吃的差不多了,被他这么一问,倒感觉是没吃饱就被迫不吃了一样。脑子这么一想,肚子似乎又饿了些,终于我忍不住,恼羞成怒了,我放下筷子,一副准备战斗的样子,问他:‌‌“你到底什么意思?‌‌”。

接下来会是一场关于中美吃饭用语的大辩论,发财数次重申他问我是给我优先选择权,如果我说吃,他会让给我,只有我不吃的他才会包圆。可是我怎么能说吃呢,我说了就等于我跟他抢饭吃,我是打死都说不出口的。我的申诉总是以‌‌“在我们中国‌‌”开头,我从孔融让梨讲到中国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和为贵‌‌”的原则。互相对对方的文化表示理解以后,我们又再次回到现实,指出我们几十年的生活已经将这种反应变成了条件反射。然而,事情僵持不下时,张发财眼睛一亮,拿出他的杀手锏,他说:‌‌“可是你已经住在美国,并且嫁给了美国人,所以应该是你变,而不是我。‌‌”

他说到这儿,我就无法反驳了,中国人说‌‌“入乡随俗‌‌”和‌‌“嫁鸡随鸡‌‌”,这道理我从没跟他讲过,他无师自通,拿来对付我。从那时起,中美文化大战的连续剧持续上演。但势均力敌的战斗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我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我被‌‌“成为美国人‌‌”这个致命暗器拿住了。当初是我自己要来美国,如今我来了,却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完全的‌‌“中国人‌‌”,这确实有点说不通。况且除了在家里,我在外面跟人打交道也一样有同样的问题,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到处都是黄皮肤的美国人,所以没人能从我脸上看出我是个外国人。再说美国人对‌‌“外国人‌‌”这个概念不敏感,不管有没有美国护照,只要住够1年,所有人都能享受本地人的福利,例如上学,保险,报税,等等等等。换句话说,美国人不把住在美国的外国人当外人。天天想着‌‌“我们中国‌‌”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作为一个问题中年,我对这世界有很多不以为然,其中一个就是所谓的‌‌“融入社会‌‌”。所以变成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是个伪命题,根本就不可能,也没有任何意义。但那些跟文化相关的‌‌“潜规则‌‌”是生活在外国最有意思的游戏。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决定玩这个‌‌“假冒美国人‌‌”的游戏。把那些特别阻碍中国人‌‌“成为美国人‌‌”的部分找出来,各个击破。两年过去,我还真有些心得。让我一个个细说,说来以博一笑。民族主义和想批评我忘本不爱国的就请打住,别再往下看了。

首先,成为美国人的第一个问题根本不是语言,而是眼神。你闭上眼睛回想,在中国的大街上,人们是不是没有眼神交汇这个交流项目?陌生人之间谁也不看谁。即使有人看你,你也可以视而不见。但同时,如果对面走过来一个漂亮姑娘,长相怪异的残疾人,或者任何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你尽可盯着他看个没完。被看的人当然会感觉到你的目光,漂亮姑娘可能会得意,长相怪异的人只能认命。因为看人既不犯法,也不影响市容。被看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假装没看见这些目光,挺直胸膛,目不斜视的往前走。如果你实在是很受不了,还可以端出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谚语。

而美国人在大街上走,眼神是不能随便在别人身上乱盯的。如果对面有个人走过来,你不能避免的看见他,那么双方都是在看见对方的一瞬间,互相对视一下,微笑说‌‌“Hi,‌‌”或者‌‌“How are you doing?‌‌”,然后把眼神挪开,各走各的路。这其中有很多微妙的规则,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首先如果你已经看见对方,但是假装没看见,是非常不礼貌的。刚来美国的人多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看谁,谁就会马上回看你,跟你打招呼或者问你有什么要帮忙的。同理,有人把目光落在你身上,你不理会,也是很奇怪的行为。美国人不会没事把自己的目光落在你身上,他或者是想打招呼,或者就是有什么事要跟你说。最重要的,美国人对陌生人永远不会做的一件事,就是盯着人看个没完。中国的漂亮姑娘来美国,多数会有两脚踩空的感觉,突然就没人看她了。中国的残疾人来美国,恐怕会如释重负,再也不会被当成异类的眼神四处追杀了。所以我以为,来美国应该学会的第一件事,是和人目光交汇。人和人的交流往往在说话以前就从身体语言开始了,身体语言交流不了,连说话都受影响。况且除了你的家人同事,你每天要大量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出了门,大街上遛狗的,跑步的,超市里收钱的,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咖啡厅里邻桌的客人,都会跟你眼神交汇,打招呼,而且往往到此为止,不会有更深的交往,如果你不会用他们的方式,双方都很难受不是?

有人会反驳说,中国人在大街上不打招呼,只是因为现在中国人情冷漠。著名的随笔作家刘瑜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礼仪之邦》讲她旅居美国多年,回到国内发现没人跟她打招呼,邻里之间见面甚至连看都不看对方一眼。她说‌‌“满城满街漠然茫然的表情,令人心寒,礼仪之邦,跑到哪去了?‌‌”我对这篇文章耿耿于怀,因为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本来就不对陌生人打招呼。小时候,哪个家长没有告诫过,碰见陌生人不要打招呼?而且,美国人的陌生人之间,最热情的部分,就是眼神交汇那一瞬间。然后?就没然后了。我们中国人很容易误会这种热情,常常把这理解为美国人比中国人更有人情味。我们的结论是这样得出的:要是一个中国人在大街上这么热情的跟你打招呼,他要么是特别喜欢你,要么是认错人了。这种受宠若惊的体验基本上每个来美国的中国人都体会过,我也不例外。但在美国住了两年以后,我越来越清楚,这更可能是文化差异的误读,而不是中国社会道德沦落的证据。

为了能更生动的说明我的观点,允许我用一个比喻:美国人象独来独往的肉食动物狮子,尊重其他狮子,但是严格划清界限。中国人象群居的食草动物羊,为了安全尽量跟自己家的羊群挤在一块,对外来动物永远持怀疑态度,直到这只动物能证明它也是一只羊,并且想加入这群羊。

不管怎样,短期或是长期在美国的人,上的第一课都是眼神交汇。你会像我一样,经历从受宠若惊,到迷惑不解,再重复演习,最后变成条件反射,抛之脑后。有一天你回到中国突然发现你的眼睛不知道往哪里放,那恭喜你,已经完成了混在美国初级课程里的第一课。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