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污染土地治理难题:谁来买单?

为配合北京治理雾霾的努力,北京郊区一座大型国有钢厂已经关闭近四年,但这处污染场地的治理方面没什么进展。

在生锈的管道和铁轨中间,这座工厂闲置的烟囱格外醒目。这家首钢集团旗下的钢铁厂已有95年历史,是中国境内许多土壤遭受工农业废物污染的地点之一。首钢集团是中国第五大钢铁生产商。

这处地点之所以未能大刀阔斧地进行治理,障碍在于谁来为此买单,是政府还是企业。伊世特中国有限公司(ESD China)董事总经理龚宇阳表示,这处仅治理土壤一项估计就需要50亿元(8.16亿美元)。伊世特是一家环境、能源和工程服务公司。

让环保专家们担心的是,在首都北京,治理污染的政治意愿更强,如果在北京治理被污染的土地都这么难,在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要净化农田岂非更难?

龚宇阳在接受路透采访时表示:“真正的问题在于,像首钢这样的公司缺乏动力去耗费巨资清理这个地方。”

首钢集团拒绝置评。

中国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4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更是高达19.4%。在农业大省湖南省,路透看到的一份政府研究报告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稻田被污染。

中国已有超过330万公顷耕地因过度污染不宜耕种。据路透计算,要将这些耕地全部修复成适宜作物生长或畜牧养殖,成本将在5万亿元(合8,130亿美元)左右。

环保部官员曾表示,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周边土壤,而农业生产活动中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

龚宇阳说:“责任难以界定,他们不会让农民来买单。”

**谁来买单**

中国政府今年3月表示要向污染宣战,希望能平息公众对环境污染的严重不满。而政府在如何降低被污染作物进入食物链的风险方面,面临更大压力。

据龚宇阳以及其他专家称,中国政府正在起草相关法律,依据法律政府将可判定污染土地的责任方,并为治理污染土地创立新的融资机制。相关机制预计将涉及建立治理污染的专项基金,以及帮助支付治理费用的补贴和贷款安排等。

但专家称,预计此项法律至少要到2017年才能到位,因为目前连初稿还没完成。

目前来说,企业方面缺乏采取行动治理污染的经济动力。

“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经理武毅秀称:“在中国,尚未真正讨论过或将‘污染者买单’的原则列入政策议程。在重金属污染清理方面你可以发现,主要费用还是政府承担。”

而关于谁需要最终负责,也模糊不清。

龚宇阳说:“现在一个重要的争论在于,大公司通常是国企,他们污染土地时,没有相关法律(予以惩罚)。就算他们从污染行为中受益了,利润也归了国家。那企业凭什么要为此负责呢?”

从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预测看,到2025年,中国土壤治理市场的年收入可能达到2’000亿元,而政府官员表示,该市场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中国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在近期一次会议上表示:“现在土壤治理市场规模还很小,没有启动,如果用40年的发展来看土壤(治理)的话,会发现土壤这个市场打开会非常大,在框算时,上万亿或几十万亿才能解决土壤的问题。”

中国环保部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