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林彪背后言论101+13条,评注26条

作者按:早就想将常见到的“林彪背后言论”搞一个“小成”的资料,翻起来,用起来都方便。无论读者们对林彪是怎样一种看法,这总是一份用得着参考资料。

限于笔者的学识,本文不可能十分全面与精确。一则是自己进一步研究之需要;二则也是想做成一件小事情;再则就是抛砖引玉。这类较综合性的资料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更不可能一步到位。如要想那样,那就做不成了。文中的“26条评注”是笔者在收集梳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管见”,目的是对于当前混乱的“林学”发言。

目录

一、对教义的认识(7条)
二、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与主张(7条)
三、对毛泽东的评价(10条)
四、应对之策(30条)
五、党内斗争(11条)
六、对妻子、儿女的题赠(10条)
七、读“孔孟之道”及有关古籍的心得(8条)
八、个性语录(14条)
九、重要补充(4条)
十、附注:571工程纪要(13条)

间以笔者批注26条

一、对“教义”的认识(7条)

第1条:“同意,非同意其事,乃同意其人也,天也。”
第2条:“党性,遵命性也”,遵命乃大德、大勇、大智。
第3条:“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
第4条:“权的占有是总的占有,有权就有一切”,“没有政权,就没有一切”。
第5条:“领导班子就是政权”。
第6条:“领袖决定政党、政权的性质”。
第7条:“笔杆子,枪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这两杆子。”
——以上七条均引自: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1999年第10期的《炎黄春秋》

评注01:其中第4、5、7条在文革中已经见诸报端,广为流传。严格而言,并不能算是林彪的背后言论。

冯建辉先生对以上这几条评论道:“林彪念念不忘‘权‘,对‘权‘的力量与作用,颂扬到顶礼膜拜的程度。——最终,林彪把对权力的崇拜归结为对掌握权力的人的崇拜。”“他崇拜毛泽东,是崇拜毛泽东手中具有的绝对权力。”

冯先生评价基本到位,只是“崇拜”二字应加引号。历史上的林彪虽然“崇拜”毛泽东手中的权力,但也曾“崇拜”过毛泽东的能力与学识,但程度有限,从来也没有崇拜到“迷信”的程度。到了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已经不再崇拜毛泽东了,相反是鄙视、反感加恐惧。

二、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与主张(7条)

1、对“大跃进”及其后毛泽东“纠左”的看法。
“爱民并从生产上治国安邦,得天下保天下之总路线。”
——写在《四书章句集注》(三)第14页《孟子集注o梁惠王章句上》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段话的旁边。

2、“为六亿人口衣食住行的满足而斗争,离此则文不对题。”
“为生活资料之增长而奋斗,而改善其谋得之诸方式诸条件。”
“为六亿人口的物质需要的增长而奋斗(粮棉油炭木材之增加而斗争)。”
——写在斯大林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封面里页。

3、“苏联用粮食出口换钢铁机器以建工业,中国亦当先大搞农业手工业换机器以建工业,不要搞小土群而搞大洋群,资本主义亦经轻工(业)为桥梁建重工业,中国亦当来一部分这种经验。则既有饭吃,又在长工业了。在有粮食多余时则直接搞重工业。”“苏联用公社出口换钢铁、机器,以建工业。中国亦应大量搞好农业手工业换机器以建工业,勿搞小土群而搞大洋群。”
——写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77页“结束语”中的一段话:“列宁指出,要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保证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帝国主义,就必须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摆脱俄国长期的落后地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大工业。列宁提出了先在工农业的商业结合的基础上,然后在工农业的生产结合的基础上,逐步把农民引上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合作社计划”之旁边。

4、“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每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必须认真想一想(大丰收而大闹粮,低下头来暗思忖)。”
“仔细想想这是怎么一回事,谈话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文件藏头掩尾,修饰打扮,不易看出重点,本质。”
——写在富尔曼著《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一书的封底里页上

5、理论,政治,军事……一切从改善人民生活需要出发,最普遍最日常最大量的问题
——写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历史》(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39年版)扉页上。

6、党要在增加衣食住的供应上去努力,为民生而奋斗。
——写在《简明哲学辞典》(罗森塔尔、尤金编,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06页上。原文是“历史唯物主义”条目中的一段话:“为了在政治上不犯错误,无产阶级政党在自己的活动中,就不应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原则‘出发,而应从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应从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7、大跃进,凭幻想胡来,是蚀本生意,搞得过分,过极了,破坏了个人积极性。
——官伟勋:《我所知道的叶群》

评注02:看了这些林彪对经济建设的见解与主张,虽然并不多,但印象很深刻。

如果林彪一旦有机会治国,他是能够对经济建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予相当的重视与关注。他不可能只抓阶级斗争,而对人民生活不管不顾。

三、对毛泽东本人的评价(10条)

1、“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已,过为人。”
——写于1958年版的《学文化辞典》第18页“个人崇拜”条目旁。转自少华、游胡:《林彪的这一生》

评注03:这段话直白,用不着解释。要强调的是:

表达了林对毛的总体认识,很彻底,具有纲领性、本质性。这句话写作年代不详。当然在1958年后,但可能在他主持军委工作后,正是他大举推行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时期。

2、指责毛“搞权术”
——官伟勋:《我所知道的叶群》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

3、言行相反(言论前后相左,如“内矛”)
——原注:此处指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讲话稿和发表稿的区别《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4、“别人搞好的东西压住,事后归己!”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香港《明报月刊》1994年3月号

5、他对叶群说:“为省脑力勿读一号和斯”
——原注:“一号”指毛。斯指斯大林。《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6、毛是“拗相公”,“不关心国民生计”,只关心自己的“名、位、权利。”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评注04:“拗相公”出自俚语,北宋时一些文人常用这三个字揶揄王安石。见冯梦龙“三言两拍”。

7、“今后再也不能随便讲话了!讲话都要有根据,不然你好心好意拥护毛主席,还会犯拥护过头的错误。”

8、“什么路线?就是毛线。”

9、“什么讲老实话,他就是最反对讲老实话,最喜欢吹捧,谁讲老实话,谁就完了。”

评注05:以上这三条,源自吴法宪回忆录:1970年下半年,在庐山会议拍马受挫之后,林彪对家人吐露真言:“今后再也不能随便讲话了!讲话都要有根据,不然你好心好意拥护毛主席,还会犯拥护过头的错误。”“什么路线,就是毛线。”

虽是受挫后的牢骚,却反映了林对毛的认识更彻底了。

10、毛无军无一切,(希望)林多活廿年。
——叶群写的一张卡片

四、应对之策(30条)

1、“他先为你捏造一个你的意见,然后他来驳你的意见。并无,而捏造——老东(指毛泽东)的惯用手法,今后当注意他这一着。”

注:1949年林彪写在一张散页的《新华月报》上,贴在《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及其法则》的书中,转引自少华、游胡:《林彪的这一生》1994,

评注06:这一条也是对毛深刻的、本质的认识。说早在建国前后的1949年就已经写下了,这似乎不可想象。有条件的读者不妨进行再考证。

可将这一条与下一条联系起来读。

“捏造一个你的意见,然后他来驳你的意见”。非常形象生动,深刻地揭示了毛在政治斗争中的常用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尤其是“并无,而捏造——老东的惯用手法”。如果没有一再重复的政治事件,没有一再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哪能说得出如此深刻、生动的话来。

“老东”的称呼,也妙绝,既是尊重的,又是蔑视的。当年,博古初至江西时曾在私下里称毛为“小毛”。博古的这种称呼虽然也是蔑视的,却透射出自身的轻薄和狂妄。“老东”的称呼比“小毛”好太多。

2、“你先说了东,他就偏说西。故当先听他说才可一致。”
——1961年时林在《辞海》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

评注07:非常通俗的话,却是对其人品、作风、手段的深刻认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这种人很少赞成别人的意见,总是标新立异,总是与众不同,总是唱反调。其实,有时他原来的想法与你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同,只因为你先说出来了,他就故意与你不同。然后再找这个毛病、那个漏洞,以显示他的高明,树立他的权威。

老百姓通常将这种人称之为“扛头”。

如果对方与你是地位平等的同事,你则可以骂一声“扛头”后掉头而去不加理会就是了。可是现在这个“扛头”是你的老大,你不得不和他保持一致。遇到“扛头老大”,唯一办法就是让他先说,你后说。不管他说得对不对,你只管口颂“皇上圣明”,只有这种办法才有可能与他“保持一致”。

林彪深刻地认识到“老大”的这一特点,也一直注意“让他先说,自己后说”的次序,但在当了接班人,写进了党章后,就有点掉以轻心了,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有些“责任”了,九届二中全会上的发言就是明显的一例。

其实林彪的这一认识也并不是很新鲜,连毛身边的女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张玉凤就说过:“他就是怪,你说是黑的,他偏要说白,他总喜欢对立。”孟锦云也说过:“主席的看法,老和我们不一样,这个人很怪”。

3、“毛,应照顾他,使他没有小帮帮的必要,他就不小帮帮了。政治上对其每一创举与功绩公道主动指出来,则他就无锋芒的必要。”
——写在米丁著《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封底页上。

评注08:这句话颇晦涩而费解。笔者至今不能准确的理解“照顾他”,“小帮帮”究竟是什么意思?是毛对别人“小帮帮”,还是别人对毛“小帮帮”呢?估计多半为前者。是说毛经常用“小帮帮”的手段来拉拢人,林则表示他并不希罕这种“小帮帮”。

林总结了对付毛的办法:“政治上对其每一创举与功绩公道主动指出来”。

虽说有“公道”二字作前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根本做不到“公道”。也许在开始阶段时还能有几分“公道”,越到后来就越是无法“公道”了,也就越来越“不公道”了。“不公道”的好话也就是“拍马屁”,“拍马屁”还能有什么“公道”呢?1962年年初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有什么“公道”呢?1966年的“五一八”讲话又有什么“公道”呢?

至于所谓的“主动”,也就是要抢在别人的前面率先“拍马屁”。这一点,林彪在大部分时间是做得很好的。

我们至今并不知道这段话出于何时?但却是林彪在历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在许多历史关键时刻表现的注解。

其实,林彪也是一厢情愿。他以为他主动地拍马屁,让毛处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中,他以为他这样一来,他就无“锋芒”的必要了,想不起再去整人了。谁知道仍然不行,根本就不行,毛仍然在“锋芒”,仍然要整人!

4、“古策:(1)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2)主倡臣和(切勿臣倡或不和)”。
——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

另一版本:勿忘“古策”——“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就是决不先出头,“毛主席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评注09:林彪将自己与毛关系视作彻底的封建社会君臣关系,而且并不是“明君与铮臣”,而是“昏君与佞臣”的关系。这条“心得”说出口,林彪的“人格”也完蛋了。

5、“一字千金——不在多,少而精,同意,顶用;一刻千金——抢时间,早一刻则礼到意到,迟了被动。”
——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

批注10:这一条是“拍马术”的精要。“一字千金”,“一刻千金”,“少而精”,“抢时间”,“早一刻则礼到意到”,这样的心得都绝了!非了敌如神,具有高超战略素养的林元帅,别人是说不出这样高度概括的话来。

它揭示了“马屁”这一行当强烈的时效性,就跟打仗时要抢先占领制高点一样,早一刻与晚一刻,效果完全不一样。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是“一刻千金”的经典案例,足以上“马屁”教科书。

6、“终生不犯错误之法,得个拥护××的称号,——跟着转喊。”
——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

7、“勿讲真理而重迎合。”
——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

评注11:不讲真理,还要不要真理?当然也是不要了;不讲原则,还要不要原则?当然也是不要了。

林彪研究到这种程度,写出这样的心得,已经走火入魔了。

8、“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
——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

评注12:

什么群众?谁见过群众?什么人民?谁见过人民?与毛搞好了,就是与群众搞好了,选票就有了。一个人顶亿万人,一句顶一万句。

“最大的选票”!要“最大的选票”做啥呢?林彪有野心了。

一些“林迷”专家断然否定林彪“有野心”,那么又该如何解释这句话呢?有的辩解道:不就是一句话吗!但事实上不仅仅这一句,还有其它很多话。

需要说明的是对“野心”的界定。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了副班长想当正班长,当了副教授就想当正教授,这都不是什么“野心”,而是人类正常的上进心。如果有人将此硬说成“野心”,那么这样的“野心”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9、“坚决的左倾高姿态”。
——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

10、“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意义,不然是书呆子。”
——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

11、“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

12、“三要: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

有的版本,是将这两条合在一起的。早在60年代初,林彪就提醒自己,对毛要奉行“三不”和“三要”:

扰人之决心(免己负责),不批评(免争领导之嫌),不报坏消息(去影射之嫌);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明知不是理,事急且相随。

评注13:这是林彪领悟到的在老东手下讨生活的一系列准则与注意事项!

终毛之世,凡能恪守始终地遵守这些准则的就能一路绿灯,即使有惊,也是有惊无险。在中共高层有这样的人存在吗?数来数去有两个半人,一个康生,一个柯庆施,半个周恩来。

林彪虽有如此深刻的心得体会,但他自己也只能做得了一时,做不了一世。地位一变,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尤其是当了副统帅后,实在熬不过去,建了一回言,“主张设国家主席”,立马就遭厄运。

14、“抓一号活思想,内有‘抓苗头‘,把他想办的事列入议事日程上,从他那里来(其要求)到他那里去(向他报告)。”
——林南星《林彪全传》1521页

15、“善用兵者隐其形”,“有而示无”。
——林南星《林彪全传》1521页

评注14:这也是一条纲领性的语录。“隐其形”是林彪应对毛的重要方法,事实上在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做得很成功。以至于在“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毛泽东不由得长叹:“高,高超!我被他骗了,骗了二十二年。”

见:罗冰《姚文元写毛泽东内幕》:毛泽东在获知林彪乘飞机外逃苏联时,还不全信,他叫总理(周恩来)再了解进一步情况。等到林彪乘飞机外逃已四个多小时,警卫部队找不到林彪后,总理作第三次报告时,毛泽东还半信半疑,对在场的政治局委员说:“他(林彪)会害怕我不能容留他,要走人。”毛仰望着天花板长叹一口气,说:“高,高超!我被他骗了,骗了二十二年。你们都被骗了!不要做事后诸葛亮!”毛泽东还指着周恩来、江青责骂道:“一个总理,一个我老婆,都把副主席抬得天一样高,我也受你们的骗了。”

综观毛一生,只有他骗人的份,没有人骗他的事。也就是这个林彪,居然能骗了他二十二年。林彪不简单啊!

16、西汉故人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以悠闲自保。
——辛子陵:《林彪正传》香港:利文出版社

50年代初,林彪熟读《黄石公三略》,深知“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班师之日,存亡之阶”的道理,为避免重蹈古之韩信之覆辙,全功保身,主动隐退。在笔记中写下的这两句话。

17、“千万记住,对于对手的侮辱,应‘视若无睹,置之不理‘,勿上敌箝制队,游击队的当”。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18、庐山之彭世上之彭甚多,岂可为了区区小人,区区小事,而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林彪因布署调兵东南防范蒋介石“反攻大陆”,身体累倒了,军委日常工作被毛转给贺龙代管,林彪又不出面了。他亲笔写下以上两条提醒自己。

19、要把大拥、大顺作为总诀,要仿恩之于马,斯之于列,蒋之于孙,跟着转,乃大窍门所在。要亦步亦趋,得一人而得天下。
——辛子陵:《林彪正传》

评注15:前面曾讲“最大的选票”,这里又讲“终身大事”、“得一人而得天下”,请问“林迷”专家们,这不是“野心”又是什么呢?

要正确评价林彪,并不需要刻意回避“野心”。“野心”并不是什么绝对的贬义词。

有人说林彪的身体这么差,他怎么可能有“野心”呢?他有“野心”有什么用呢?这真是“书生之见”,“小儿之见”。

笔者始终认为林彪是有“野心”的,否则他也不会自掉身份,自污其名,不加节制地拍马屁。他的目的在于“进退两可,游刃有余”。退者为的是身前自保,身后之名;进者为的是他的“老虎儿”——

20、何为当代伟大人物?一号利益的代表者(应声虫)。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21、谁不讲假话,谁就得垮台,不讲假话办不成大事。
——官伟勋:《我所知道的叶群》

又注:林豆豆说没有后面一句,后面一句是“谢加上的”。这个“谢”指的是谁?笔者认为可能是指谢静宜。

22、“政治生活中有的是现象本质一致的,用(拥护)反(反对)某一思想、政策是真的别无用意的。有的用意是在用反人而找由头,对后者如不懂,则将跌入万丈悬崖中。后者是单纯的立场,其他皆不过借口、由头而已。”
——写在马克思著《哲学的贫困》的一张散页上。

23、“自主事,唯胜是图。他主事,唯命是从。”
——出处不详

24、“最迅速地响应他人每一新的倡议,因为他正迫切等待着别人的态度。”
——出处为林的一张读书卡片。

25、“保证稳的七个措施……不抢先说,不插话。”“提材料、问题、方案,勿提意见”。
——写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丁雨晴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封底里页上。

26“总路线——老夫人。明知不是伴,事紧且相随”。
——写在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单行本第3页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段文字旁边。

27、“不为一号事先,动而辄随。”
——由古代兵书《黄石公三略》中所载“不为事先,动而辄随”修改而来。

28、不要轻易骑上去。
——在一本名为《曹操》的书上,当讲到曹操已经当了宰相,自己成“骑虎难下之势”时,林彪批:“不要轻易骑上去。”

评注16:这也是一条纲领性语录。林彪脑子是比较清醒的,提醒自己“不要轻易骑上去”,但他的婆娘叶群却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骑上去”。所以每次搞得都是“匆匆忙忙地骑上去”了。

59年当国防部长,66年当接班人,林彪都有犹豫,举棋不定,叶群总在一旁说我帮你。可是叶群能帮出个什么名堂呢?越帮越乱,越帮越糟,最终不可收拾。

人的一生中,“老婆”这个问题太重要。如果林彪的老婆是像邓颖超这样的女人,林彪也断不会是这样的下场;如果周恩来的老婆是叶群这样的女人,周恩来能保始终吗?尤其是毛泽东,如果毛泽东的老婆不是江青,而仍然是家学渊远的杨开慧,甚至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贺子珍,那么毛身后的骂名很可能会少一半。所以,政治大人物的女人也是能决定历史走向的。

“文革春秋”不仅是毛刘林周的舞台,也是江王叶邓这四个女人的舞台。

29、“不得已时使用捧上的办法,然后暴露之,打下之。”

30、“他要灭你,故你只好灭他”“东郭先生,中山狼,勿幻想狼不吃你。”“但有发动时机成熟与否之选,如同打仗一样。”
——写在《列宁全集》第19卷415页上。该页原文是《革命的教训》。

评注17:这两条非常凶狠。“暴露之,打下之”,“他要灭你,故你只好灭他”。

站在毛的立场上,这两条就是林三反之“铁证”,林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了。但毛在林彪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这两段语录,否则他会气得吐血。

因为你喜欢捧,我不得已才捧你,捧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暴露之,打下之。因为你要灭我,所以我不得不先灭你。

林彪认定对方是“中山狼”,同时宣称自己绝不做“东郭先生”,他只是在等待着行动的时机。

这两条语录说明林彪的内心存在着政变的想法。至于有没有行动?那是另一回事。

林彪与刘少奇不同,刘对毛有反感,但并没有反意;林对毛有反感也有反意。后期的林彪由“反感”上升为“反意”了。

林彪这样的军人出身的政治家,哪能在政治斗争中只吃素不吃荤?只是没有找到机会,或是说时机没有成熟罢了。

五、党内斗争(11条)

1、毛对赫鲁晓夫“骂绝了(穿睡衣臭骂)”。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2、“对苏联,做绝了,绝则错。”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3、“对(王)明斗绝了”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4、凡事勿做绝了,做绝即一点论,必有恶果。果大则现,国小、或其它力量能压得住则不现,但大胆肯定必有恶果。例:对×(赫鲁晓夫)骂绝了,对(王)明都绝了,对大公(苏联)做绝了,“才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

5、彭德怀的“万言书”是正确的,就是急了点。

6、“刘少奇、邓小平是好同志,拿掉刘没道理。”“刘少奇在理论上比毛主席讲得透。”
——这是林彪私下里对女儿林豆豆说过的话。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林彪最爱读。

评注18:从上述语录可见,林彪对毛泽东所搞的几乎所有的国际国内的斗争,他全都有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看法也都是片言只语,并没有深入的系统的分析,也都不是什么高明的见解,但历史却证明了林彪的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

从哲学上讲,凡事不能做绝,做绝一定会产生恶果。恶果大必定会暴露,国家小或有其它的力量压得住时虽然暂时不暴露,但是如果仍然还要大胆肯定,那么仍然会暴露。

7、刘少奇是党中央的副主席。蒯大富反刘少奇,实际是反党!
——林彪秘书张云生回忆:在1967年8月(正值首都红卫兵“揪刘火线”在中南海西门外“安营扎寨”掀起“打倒刘少奇”高潮中),一天秘书张云生给林彪讲一份中央文革关于清华大学造反派学生领袖蒯大富的材料时,“林彪随口说了这么几句令我当时颇为惊奇的话。”

评注19:文革初期,清华大学有两派,蒯大富为首的团派及以沈如槐为首的414派。团派中有些人曾认为林彪是414派的后台。

笔者亲历清华文革,林彪当时随口所说的这句话并没有传到清华来,也没有传到社会上去。

8、“周胡子”
——写在《马克思主义辨证方法》(罗森塔尔著,作家书屋1953年版)第120页一段批判折中主义的话旁边,所指应为周恩来。

9、“周、邓、李之如彼则另有政治原因”
——写在加里宁著《论共产主义教育》(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0年版)第71页这样一段话旁边,“你们的发言没有一点生气……你们却力求不是用自己的语句,而是用别人的,现成的语句讲话。在你们的发言中间,没有暴露出自己那种活生生的意见。你们的发言好像是晒不了人的月亮。”横线为林彪所加。

评注20:林彪认为周恩来就是折中主义的代表人物。

林彪评论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这些人的发言就像“晒不了人的太阳”。流露出他对周、邓、李的贬义。但他又说“另有政治原因”,但原因是什么?林彪没有明讲,心中则透亮。多半是批评他们迫于毛的压力,明哲保身,不负责任。

林彪对“发言”的主张: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晒不了人的月亮”。

林彪这样主张,也是这样追求的。看看林彪的那些讲话,无不都是那么虎虎有生气,即使是那些肉麻吹捧毛的话,也无不都是林彪自己的特色语言。

10、“对!对!相反的后者更大,前者服从后者呢!”
——写于罗明编《共产主义人生观》一书第70页,批注位置为该书摘录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论个人服从组织的一段话:“有人说:‘党内斗争所注重的是原则问题,是政治问题。如果原则上和政治上对了,组织方式是次要的问题,所以不必计较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组织方式恰是一个大问题。”旁边。

评注21:笔者认为这条心得体现了林彪对党内斗争的深刻反省。

林彪认为在党内斗争中组织方式比政治原则更重要。这就是“程序正义”的概念,比起“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党内斗争的习惯进步得太多了。

政治生活中“程序正义”是正确的、先进的观念,老一辈的革命家中很少有人懂得这一点。

11、“建议×打倒×,拉拢×依靠×,孤立×——五点——总路线”
——写在《新名词词典》(春明出版社1954年版)第2005页“政策”、“策略”词条旁边。原载《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仅供批林批孔参考)北大、清华编,无出版印刷单位,1973年12月。

评注22:这一条是林彪对党内斗争规律性的认识,也可归于对毛所开展的党内斗争的规律性的认识。

“建议”的目的是启动“打倒”的程序,紧接着就是“拉拢”什么人,“依靠”什么人,从而达到“孤立”某个打倒对象的目的。

六:林彪的题词(10条)

1、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条幅,见林彪卧室,书赠叶群同志写于1969.10.19
——条幅,见林彪卧室,育容书赠宜敬于苏州1970.元.一

2、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条幅,见林彪卧室,林彪赠叶群六二、六一

3、王者莫高于周文,霸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人乎?(患)在人主不骄故也。
——条幅,见林彪卧室,育容书于苏州六九仲冬(1969.10.1),挂在床头右侧墙上。

4、温文、豪放、理智,既受于天,且受于人。
——书赠爱妻叶群林彪五•二十六刻在砚盒上,叶群办公室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故曰忠厚之至也。
赠宜敬同志,育容,一九六九.十.一
——林彪于1969年国庆时赠给叶群的条幅,前一句引自《史记•商君列传》,后一句引自苏轼《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

评注23:从这些题词中看出传统文化对林彪的影响。所以,后来毛发动批判林彪的运动,就必然联系“孔孟之道”,“批林”变成了“批林批孔”。在“批林”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又一次的洗劫。

林彪至少知道“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知道“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这一点比毛强。毛的字典里是从来没有“德”这个字的,毛信奉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欲犯我,我必犯人”,“后发制人”且“一犯到底”。

6、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录武经太公兵语赠虎儿,爸爸,一九六三.十一.十六
——林彪于1963年赠给林立果的条幅,引自六韬•文韬•明传第五,参见《林彪日记》

评注24:这是一段古文内容相当丰富而经典,林彪对此十分欣赏,专门写成条幅教育他的儿子林立果。

林彪啊!他似乎什么都懂,但是自己也做不到。他难道不是“时至而疑,知非而处”吗?他又做了什么“善”?抓住了什么时机行“善”呢?为了保存自己这个“欲”,他又放弃了多少“义”呢?老子做不到,又何遑论他的儿子呢!

也就是写了玩玩而已!

但由此我们也看出了林彪对儿子的期望值是相当高的。

林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儿子,毛泽东没有,这是林彪相对于毛泽东的硬件上的优势。也正是这一点,恰恰是最遭毛泽东猜忌之处。

林彪对他这个儿子是相当满意的,将儿子放出来到空军去当副部长,去做什么“讲用报告”,说什么“思想上像我,语言上也像我”,林彪得意忘形了,麻痹大意了,始终没有意识到毛泽东不仅仅盯着他林彪,也盯着他的儿子。

我“有毛氏”打下的江山怎么可能传给你“有林氏”呢?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7、学习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
书赠老虎儿爸爸六三,十二十四

——条幅,林立果办公室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饬,随机应变信如神。
——林彪写的一个条幅,见林彪卧室,据刘统文称其写于1959年庐山会议后,未考。

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赠豆豆女儿1963条幅,林立衡卧室

10、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书赠豆豆爸爸六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欢欢喜喜坚持到底
——六八年四月加写条幅,林立衡卧室

七、林彪读孔孟之道及有关古籍(8条)

1、以仁爱之心待人之忠,以宽宥原谅之恕,儒家的原理。
——辞海3058页,恕字条上林彪的批语

2、中庸之道——合理——做什么事既不要达不到,也不要过头。凡事勿做绝了,两斗皆仇,两和皆友。
——1961——1964

3、仁——团结勇——斗争智——唯物论恕:以仁爱之心侍人之忠,以宽宥原谅之恕,儒家的原理。
——1970.3.13、

4、两斗皆仇,两和皆友。臣恃君,君恃民——君臣行为之标准
——对《古文辞类纂》所载《苏子瞻(轼)上皇帝书》中的一段话“人主所恃者,人心而已。”所作批注

5、视远、大而忘近、小。斗量不斗力,斗智不斗力。
能忍能下人,即豪杰。
立了大谋才能忍小忿。
等待之重要。
忍忿法——立大谋。
九等九忍一狠。
——写在《古文辞类纂》(姚鼐选纂,世界书局印行)上册第103页上。是林彪读苏轼《留侯论》后的感想。

6、论结人心,顺众必胜,逆众必败

7、韬讳
操之论英雄胸有大志腹有良谋范里
——林彪1970年3月13日口授,叶群亲笔记在《101》谈话笔记本上

8、忍耐,大度的科学根据——岂可为了一区区小人,区区小事而耽误自己终身大事。
——林彪亲笔写在1963年《工作手册》上

八:林彪的个性语录(14条)

1、我要象那夜半孤鹤,独来独往。
2、读书时时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
3、只要有信心,就会胜利。你必须尽可能少依赖别人。不管别人是多有经验,力量有多大。这就是要领。
4、生死攸关时,别人都是其次,只有你是最重要的。此胜之要领也。
——对刘亚楼的赠言
5、硬就硬,莫激烈;软就软,莫投降。
6、打仗,要么不打,要么致命。战争中不能想自己坐牢、杀头,只能想胜利。你要记住这个要领。我曾经把这个经验写给刘亚楼。含糊不得,犹豫不得,宽容不得。胜利了,什么都好说。
7、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
8、闭目养神照上面办,面带三分笑。
9、忍耐,大度的科学……岂可为了区区小事而耽误自己终身大师。
——1962.11.17
10、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
11、在需要牺牲的时候要敢于牺牲,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下定决心今天就死,就死在这个战场上。
——出自林彪1959年11月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收录在总参谋部编的《林彪元帅有关战役方面的论述汇编》。
12、不管上边怎样催,总是要准备好了再打,没准备好就不打。
13、我的职业是搞军事,兴趣是搞政治。

建国之初林彪曾对毛泽东说:“我这个人,搞军事可以,搞政治也可以。现在人们对我有一种误解,似乎我林某人只会打仗,其实我管理城市和地方都是可以的。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办到的,我林彪统统都可以办到。但是我能办到的,其它人未必可以办到。”

“我的专长是搞军事,但我的兴趣是搞政治。”

这段话还另有一个版本:

林彪于1970年5月19下午,在毛家湾接见刚上任的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及其它总政干部共14人说:“我这个人是搞军事的,一向分工抓军事工作。但是,我的兴趣是搞政治,搞无产阶级政治。我搞军事是斗争的需要,其实我年轻的时候就爱搞政治,对政治有兴趣。”

林彪讲到这里,叶群马上插话说:“林彪同志十几岁的时候,就爱读政治理论书籍。”

林彪再次肯定说:“我的职业是搞军事,兴趣是搞政治。”

他指着黄永胜、吴法宪说:“你们知道,我在东北,首先也是搞政治。”

黄永胜连连应声说:“东北的胜利,也是靠政治。”

14、我的脑袋长的好,和别的人不一样,特别灵。有什么办法呢?爹妈给的么。
——74年1号中共中央文件,收录在总参谋部编《林彪元帅有关战役方面的论述汇编》

九:重要补充(4条)

1、我不想倒在润之之前。

据称:林彪在1966年8月1日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前后,曾四次推辞当接班人,包括两次书面报告。毛泽东在林彪第二份报告上作了批示:“考虑甚久,惟有林彪最宜接班,请接受委托”。结果,林彪把毛泽东的批示报告撕碎扔进痰盂里,说了一句:“我不想倒在润之之前”。叶群令机要员退下,把报告捞出来,并在一起粘贴上,锁在保险柜内。

2、晚年要平安,要避锋芒,要避政治,要避会议,要避聚会,要避润之,要避表态。
——1958年5月,中央八届五中全会上,增选林彪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副主席。宋任穷、陶铸、粟裕、罗瑞卿上门祝贺。林彪并无兴奋,还写了几句,重复二次:“晚年要平安,要避锋芒,要避政治,要避会议,要避聚会,要避润之,要避表态”(摘自宋任穷、罗瑞卿揭发材料)。

3、请主席指教:对文化大革命设一个时间;全面恢复党组织、政府部门、各机关企业、农村公社、社会秩序;抓战备,发展国民经济,解散一切群众组织,停止内战。党内外清查出七百五十五万多人的案例给以明确、宽恕处理。
——1970年3月12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前夕,林彪给毛泽东写了封信,信中提出五点看法。毛泽东把信批给周恩来、康生、江青三人阅,并批上:“阅后,可以坚持个人意见、立场。”

4、中国马列主义理论家、主席的助手也反党,谁还有意见?
——1970年8月29日,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一文,严厉批评陈伯达,送林彪阅,附上“等候意见”,林彪没复。31日就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公开了。

1970年11月18日,林彪对周恩来、康生、纪登奎,就中共中央在11月16日发出《关于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在党内上层展开检举、揭发事件听取意见时说:“中国马列主义理论家、主席的助手也反党,谁还有意见?”

1971年3月22日,林彪经周恩来给毛泽东一封信,信中提出请辞,和妻子、子女回湖北家乡养病的要求,信中再次提及结束文革,恢复党、政、军、社会正常秩序。

4月20日,周恩来传达毛泽东给林彪的答复:“请辞不妥,恐会引发党内外混乱,你还是副主席。党章规定的接班人。我(毛泽东)不能接受请辞。养病为重。”

1971年4月27日,周恩来传达毛泽东邀请林彪身体可行,出席观赏五一国际劳动节晚上的烟花演出。林彪以不回答拒绝。5月1日晚,周恩来见毛泽东上天安门后,三次和林彪、叶群通话。最后,周恩来对林彪说:“能否看在我周恩来恳求您的面子上,即来,否则影响太大、太大。问题我会尽力的。”

林彪晚了23分钟到天安门城楼,又提前半小时离开。整个过程,没和毛泽东打招呼。

有人说这是毛林的最后一次见面,其实不是的。从目前所披露的资料看,毛林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71年6月3日毛泽东接见齐尔塞斯库。“五一”见面是最后第二次。

评注25:以上这四条语录,笔者虽是早就收集到。只是因为没有看到其它的佐证材料,故一开始没有收入。后来却在另一份材料中也看到了这几条。

人的思想不可能是静止的,总是在变化着。从这几条语录中可以看出林彪对毛泽东的怨气是很深的,提防也早已有之了。

十、附注:571工程纪要(13条)

1、对过去以莫须有罪名加以迫害的人,一律给予政治上的解放。

2、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于变相失业。

3、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

4、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工资冻结,等于变相受剥削。

5、农民生活缺吃少穿。

6、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发(配)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

7、今天拉那个打这个,明天拉这个打那个;今天甜言蜜语那些拉的人,明天就加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于死地;今天是他的座上宾,明天就成了他阶下囚;从几十年的历史看,究竟有哪一个人开始被他捧起来的人,不被到后来不曾被判处政治上死刑?

8、他每整一个人都要把这个人置于死地而方休,一旦得罪就得罪到底、而且把全部坏事嫁祸于别人。戳穿了说,在他手下一个个象走马灯式垮台的人物,其实都是他的替罪羊。

9、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10、继续革命论实质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他们的革命对象实际是中国人民,而首当其冲的是军队和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

11、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的,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12、打倒当代的秦始皇——B-52,推翻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封建王朝,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

13、用民富国强代替他‘国富’民穷,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得到真正解放。用真正马列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代替B-52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主义,即社会封建主义。

评注26:

抄录一段有关“五七一”的论述:

在总参谋部编《林彪元帅有关战役方面的论述汇编》一书中将《“571工程”纪要》作为“与一般青年立场迥异的另类政治思想资料”,在第五章第五节用两个小节的篇幅作了专门的、持论平和的研究。作者分析了《纪要》内容三点引人注目之处:第一,对党内最高层斗争局势的评估和对策;第二,对毛泽东的猛烈攻击;第三,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政治和政策弊端的激烈抨击。(34-351页)指出:

《纪要》“如此胆大妄为地策划推翻以至谋害毛泽东及张春桥等文革势力的武装政变,如此毫无顾忌地谴责毛泽东政治人格和党内斗争作为,如此无情地揭露和批判文革以来的政策弊端,在中共党内恐怕是没有先例的,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这样的言论竟出自‘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最高的’、文化大革命的‘副统帅’、党章载明的毛泽东接班人林彪的儿子之手。”

“仅就揭露文革以来的政治和社会弊端而言,《纪要》敏锐地抓住了当时的政策困境和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怨恨之处,其尖锐和全面程度,在当时的中国是仅见的,即使在同期的青年叛逆性思潮当中,能见诸文字的言论亦无出其右,其中很多揭露可谓切中时弊。”

“然而,问题的复杂之处是,林立果及其《纪要》不是一般青年的单纯政论,而是与林彪以及林彪集团密不可分的。因而,不论当时人们的判断,还是后来人的评价,都不能仅着眼于《纪要》的文本。”(352-353页)

作者还客观分析了这个《纪要》与林彪的关系,认为“林彪的真实面目至今是一个谜……林彪与这个《纪要》的关系至今不明,很难说它是林彪集团认可的纲领。”(348页)

并提出:“林彪事件有太多的谜团。林立果(及其小‘舰队’)、林彪和林彪派系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纪要》是林彪的政治纲领,还是林立果几个人的主张?如果《纪要》只是林立果的观点,那么他与林彪集团多年的作为摆脱得了关系吗?如果《纪要》反映了林彪的主张,那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林彪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被以林彪为首的一班高级领导人接受吗?”

“其政策批判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共产党的事业、领导干部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发动政变的策略、‘动员群众’实现其集团利益的口号?如果相信号召人民打倒‘当代秦始皇B-52’的林立果,那么将如何处置那个‘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的林彪?……在诸如此类的诸多疑团化解之前,《纪要》难于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拥护。不用说当时很多中国人还没有摆脱林彪曾经卖力营造的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思想束缚,即使对毛泽东有所怀疑、批评的人,也很难在政治上相信林立果,或者不能接受政变和谋杀毛泽东的做法。”

“谁能保证林彪等人为了争取党心民心,一旦当权,就会革除弊端,实现政治清明呢?反倒是《纪要》对江田岛精神的崇尚及林彪等人肆无忌惮的家族特权,令人不能不忧虑法西斯军人独裁的阴魂。”(354页)

这一部分论述能够力避陈说,难能可贵。只是以《“571工程”纪要》是“林彪之子林立果为首的小集团草拟的政变计划要点”(348页)为论述前提,尚可商榷。

因至今为止仍然缺乏足够的实证材料来证实官方的这方面指控。在这方面仍然如整个林彪事件一样有“太多的谜团”。目前对《‘571工程’纪要》的文本真实性及其被发现的经过等尚存许多疑问,更难判定其作者到底是谁,在本书分析的《纪要》三点引人注目之处中,第一点表现出《纪要》作者对党内高层斗争有较多了解,而第三点则表现出对下层的民间疾苦及被压抑的普遍民怨有较深切的体会——而这方面内容,似很难与长期生活于特权地位中的林立果相联系。

(全文完)2012-10-31一稿;2014-4-1二稿。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