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地方债“捂不住”,存在三大隐患

据媒体报道,今年地方政府需要偿还的债务为2.4万亿,但是,但随着经济的下滑、土地财政收入骤降,其还债难度也越来越大。审计署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去年6月底至今年3月底,已有9个省份超8亿元的债务逾期未还。对此,一位银行高管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十个茶壶七个盖,许多地方债务问题都快捂不住了”。

审计署公开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负有担保责任、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总债务为17.8907万亿元,其中,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万亿元。地方政府三项总债务和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大约分别是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9万亿元的2.59倍和1.58倍。

现在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等渠道大肆举债的行为,已经成为国内外机构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地方债膨胀的宏观背景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政府主导的大投资和货币大投放直接造成的。地方政府之所以敢在预算笼子之外大肆举债,其“底气”就来源于这些年大肆卖地土地财政收入,以及大搞房地产税收,当然还有掠夺式开采资源能源,这些都是支撑和偿还地方债务的基础和保证。

但是,这种依赖于出让土地和资源能源收入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而17万亿元的地方债务风险却已暴露出来,而且今明两年将是偿债的高峰期。目前,土地财政前景不妙,房地产税收增速正以20%~30%的幅度下降,资源能源市场低迷、销售不振、价格直线走低。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土地市场开始冷清,许多地方流拍频现,土地财政开始下降。

尽管如此,也有部分财税专家表示,按照国家审计署正式对外公布的地方债数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并没有大家想象有那么多风险,毕竟,债务总量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债务占GDP的比重也没有突破60%,这一国际公认的临界线。尽管地方债偿还风险加剧,但“谈债色变”也并不可取。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负债运作是普遍现象,有些国家的负债率还相对较高。比如,2012年美国负债率为106.5%,日本为237.9%。

不过,笔者认为,专家们对地方债务状况有点过于乐观。现在的状况是,一方面地方债在今明两年内集中到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又大幅下降,这两头挤压,无疑加剧了债务违约风险。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存在着三大隐患。

首先,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像“滚雪球”越来越大。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很小。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出口和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出于稳增长的需要,地方政府只能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各地纷纷成立了投融资平台,在短短的5-6年时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17万亿元。

而且随着基建投资投入、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地方政府早已呈现入不敷出的窘境,其债务规模像脱疆的野马,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旧的债务不断到期,而新的债务又在不断叠加,造成了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急剧恶化。在一些地方官员看来,出现债务危机只是时间问题,唯一希望债务的炸药包不首先在自己的手上爆炸。

再者,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一些地方政府在市场上发行地方债,自发自还,但随着房地产税、土地财政收入、资源能源收入的不断减少,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倍受质疑。欠债要还,天经地义,但可怕的是,很多地方政府迄今也没有想好偿债的方法。若仅是通过发债自还,那也只能起到延迟危机的发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最后,在捂盖子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银行联手隐瞒债务风险,当时银行也知道地方政府欠债风险巨大,但是因为是政府欠的债,所以明知有风险也不去戳破,还继续向政府提供贷款,帮助政府扩大负债。而现在问题出来了,地方政府、平台公司、银行就拼命捂盖子,这样的后果是,使中央政府无法及早发现地方债存在的隐患,没办法尽早采取措施。

在地方政府和银行看来,一方面各地方都试图将债务问题捂着,看看哪个地方捂不住了,只要自己是后出现问题的人,那就算一切成功。另一方面,等问题严重了,中央不可能袖手旁观,一定会采取措施帮地方化解债务风险。如此一来,地方债的危机便可转给中央政府。而笔者反倒觉得,个别地方出现债务危机,未必是一件坏事,它能让中央政府尽早发现地方债存在的严重风险隐患。如果大家都把债务捂住了,决策层又不得而知,那就可能爆发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今明两年是地方债务集中到期之年,应该说债务到期并不可怕,但令人恐惧的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偿债能力愈加减弱,以及将地方和银行部门都把债务问题掩藏起来,任凭其在内部发酵。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危机爆发,将后患无穷。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