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66:蒋介石的收官战(西安事变30)(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十六

张学良、于凤至

第二天,蒋介石交给李志刚一份信,让其交给杨虎城,还要求杨虎城立即撤出从渭南到西安的防线,并且让中央大员顾祝同去西安善后。

这份信的内容很长,中心意思就是让杨虎城不可自误,必须听从他的命令。

李志刚在1月20日回到西安,结果刚下飞机就被东北军抓住搜身,搜出了这份信。此时东北军高层已经开始和杨虎城有一定的分歧。他们的高级军官认为杨虎城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太可靠,还是要靠自己人比较保险。

东北军军官看到这份信的内容以后一片叫骂,认为蒋介石不但不放张学良,还想收买杨虎城吃掉东北军。一群人愤怒地去找杨虎城质问。还是杨的政治经验丰富,他立即召开两军大会,将信的内容公开朗读。结果十七路军方面军官大多不说话,只有孙蔚如说:张先生不回来,我是不会当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的军师杜斌丞则说:不放张回来,我们大家就坚决和蒋介石拼命。东北军方面军官则是破口大骂蒋介石,放狗屁,我们绝不上当之类。

会散之后,杨虎城找到李志刚,说明了自己的担忧:目前看到蒋介石一手军事压迫,一手政治瓦解。他试图分化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关系,你也看到了,东北军我们管不了,十七路军内部也有问题,时间长了难免会中了蒋的计。

杨当时眉头紧皱说:说实话,我现在真是不知道怎么样才好。如果南京就是坚持这两个方案,等于我们白搞了这个兵谏(言下之意搞了西安事变的下场比不搞的下场还惨)。

话虽如此,杨虎城也知道目前自己没有本钱让蒋介石改变态度,只能勉强找一个还算好点的退路。当晚,杨虎城,周恩来和东北军几个军长经过长时间的商讨,在周的再三劝告下,他们基本答应选择甲案。

同时杨虎城,于学忠他们宣布接受南京政府的革职处分,取消一切西安事变后建立的陕甘两省临时机构。

1月21日,李志刚再次去奉化,杨虎城在他出发之前交给他一份信,让他转交给蒋介石。信里面主要内容就是接受甲案,但希望在甲案基础上继续谈判。

这个决定只是杨虎城和东北军高层军官的决定,东北军少壮派和十七路军少壮派并不知情。杨虎城他们知道这些年轻军官救张学良心切,绝对不可能同意两案中的任何一个,因为这样就等于放弃营救张学良了。此次举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也是西安内部残杀的二二流血事件的导火索。

李志刚先到了南京,面见了一些南京政府高官,想探探口风。没想到这些人个个狡猾的很,或是说些无关痛痒的闲话,或是调侃的骂骂张学良杨虎城,没让李志刚知道任何东西。只有冯玉祥大言不惭的夸奖了杨虎城几句:虎城这小子我从前看他没多大出息,想不到真是个好小伙子,有机会我还要去西安看看他。

实际上,几天前冯玉祥正是坚决要求枪毙张学良的人,这个老政客的油滑可见一斑。

这次接李志刚到奉化的是戴笠,到了溪口镇已经是晚上,蒋介石却立即接见了他,并询问杨虎城是否接受甲乙两案。李志刚表示接受甲案,但想继续谈判,还希望张学良回去。

蒋介石听到杨虎城愿意屈服,有一些喜色,随即让李志刚他们去潼关和顾祝同谈细节。蒋随后表示张学良还是不能回去,却可以让李见一见。

于是李志刚在溪口镇外的雪窦寺别墅面见了张学良几次,几乎每次都有戴笠陪同。一次戴笠临时有事不在,李志刚乘特务没有注意,赶忙问了张学良几句,问张什么时候能够回去。

张叹了一口气说,现在看来,蒋不会让我回去。除非抗日战争爆发,而东北军又整个存在,蒋介石需要我领导东北军抗日,才有可能让我回去。你告诉杨虎城和诸位(东北军各军官)大家一定要多忍耐,多团结,否则我是回不去的。

根据李志刚的回忆,离开西安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张学良却早没有在西安时期那种英气,也再也没有检阅三军时候的意气风发。现在的张学良胡子拉茬,神色萎靡,双眼茫然,经常说几句话就走神,是一种标准的受到重大精神打击以后的样子。

李志刚虽然同张学良并没有什么交情,看到这种情况也不觉心里恻然,非常难过。

张学良从南京到了溪口镇以后,蒋介石将他安排到风景极为秀美的雪窦寺别墅居住。这个别墅条件也很好,是一栋1934年刚刚建好的青砖黛瓦平房,面积438平方米,平房3间,客房6间,餐厅1个。里面设施也相当不错,比如卧室里有羊毛地毯、席梦思软床,卫生间有抽水马桶,还有取暖用的壁炉等,一切布置均十分洋化。不过此时的警卫更加森严,除了别墅内外的50名军统特务以外,外围还有一个宪兵连协助。在这种比较偏僻的地方,张学良被允许自由散步,但散步的区域只有5公里,不允许超出这个范围。雪窦山东距溪口镇约11公里,是四明山脉在奉化七十峰中最享盛名的一座山峰,也是东南名胜,风景幽美。雪窦山别墅修建在此,风景自然非常美。

张学良心情已经非常郁闷,再好的风景也无法欣赏。蒋还真找人带他读书,他安排了当地非常有名望的老秀才,一个姓步的老先生来教张《论语》、《中庸》。张学良此时极为烦躁,哪愿意听这些东西。不过步老先生毕竟是长辈,又是被蒋介石请来,自然不能随便顶撞他。于是张在听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特务闲聊。甚至一次还打起了麻将。

步老先生知道张无心听他的课,也没有生气,几天后他带着自己的几本书飘然离开了,不再教他。

步老先生走后,张学良虽然除了眼中钉,但心情仍然极为苦闷。他经常带着“天地响”(一种江南的大爆竹)到千丈岩瀑布去放。千丈岩瀑布高约百米,水流湍急,甚为壮观。他把爆竹点燃用力向瀑布抛去,一声巨响,震天动地,群山流水呼应,余音回荡,就如同开枪开炮一样,似乎可释消胸中烦愁。

好在此时赵四小姐已经冒险从西安赶来溪口陪伴他,后来远在英国的原配夫人于凤至也赶来,张学良心情稍感好转。

决定命运的潼关谈判

1月25日,李志刚回到西安,向两军领导人汇报了情况,传达了张学良的口讯。东北军这边很愤怒,尤其少壮派群情激奋,一些军官听到张学良的口讯和现状甚至当场痛哭流涕。这些军官强烈要求张学良不回来不谈判,谁去谈判就是叛徒,饶不了他。

杨虎城和何柱国等人却并不这么想,他们早就预计到张学良回不来这个结果,现在中央大军逼近,不谈不行,难道真的不管输赢立即和中央军开战吗?

在李志刚回来后,张学良也写了份信到西安,意思让诸位不要考虑他的安危,不要强调一定要让他回来,希望他们接受甲案,保住两个团体。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张学良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被释放,如果西安方面坚持不释放他就不谈判,不但不可能救他,反而会害了他。张学良认为,只要东北军团体保住了,将来抗战蒋介石还可能会用他。甚至将来收复东北,也有可能用到他和东北军。而现在如果不谈判,中央军怕是立即就会进攻。按照杨虎城的话来说:前线我们的部队不是中央军的对手,顶多支持3天。

在张学良看来这种必败的仗不能打,一打把东北军打掉了,自己就更不可能被释放。张学良这份信多少起了一些作用,两军高层决定谈判。

与此同时,蒋介石一份信也到了西安,限令西安方面立即去谈判接受甲乙案,这是他的最后忠告,其实就是最后通牒了。蒋介石写道,如果不接受条件,27日开始中央军对西安的飞机轰炸,并且出动地面部队进攻。

与此同时,蒋再次让张冲向潘汉年传达,同意中共的各项主张,保证红军和陕北苏区,还给予红军每月固定的军费拨款(三十万银元左右)。但希望中共不要支持张杨,原文是:如红军不愿照上述两法(甲案乙案)向张杨劝解,反而与张杨联合作难,则不仅周与蒋一切无从实现(之前和中共协议作废),且蒋亦不能制止南京讨伐行动(连带进攻中共)。

同时23日苏联发来电报,再次对中共进行批评,要求中共和南京政府立即合作,停止内战,争取南京政府一致抗日;同时要求中共尽一切力量说服张杨接受南京政府提议,不允许中共和张杨军队并肩作战,甚至不许红军自己作战,仅在中央军向红军进攻时候才可以自卫,但千万克制不可以给中央军找出进攻的借口。

可见,各方面综合起来,中共不可能再以任何形式支持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此时轰然瓦解了。

鉴于此,中共认为必须和平解决,毛泽东在1月27日电告周恩来,要求他全力促进东北军十七路军接受甲案,并且“无论如何要说服东北军左派(指少壮派),全军整然撤退,不可冲突”。

在这之前周恩来已经接到了类似的命令,让两军务必接受蒋之甲案,推选王以哲军长为甘肃省主席等。他在1月22日派出之后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战将彭德怀赶赴西安(军队在三原驻扎),对以少壮派为主的军官进行劝解。

当时彭德怀,任弼时对张杨两军的军官滔滔不绝的讲了2个小时,然后问大家有什么意见,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并不是他们没有意见,而是张杨两军的军官已经对中共有了很大的意见。在得知红军不愿意帮他们打仗,还希望他们立即接受甲案以后,他们普遍认为中共只顾自己不管朋友,更不管少帅的死活,这种人根本无法同他们合作。

此时西安已经非常混乱了,东北军的少壮派以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人为核心开始形成很大的声势,要求宁可开战也要救回张学良。对于这种要求,东北军包括于学忠在内的高级军官也不敢公然反对。

张学良对部下非常关心,颇受东北军上下爱戴。现在这种情况,谁也不敢冒着不管少帅死活去投降蒋介石的名声做事。

于是王以哲和鲍文樾称病不出门(王以哲是真的有病),何柱国虽然有谈判的意思,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敢做主,只能偷偷去做。最终在争得东北军军长何柱国等人的同意下,杨虎城他们派出李志刚和谢轲(东北军的老军官,西北剿总办公厅副主任)去潼关和陈诚,顾祝同谈判。

结果此次谈判李志刚和谢轲被大大羞辱了一通。

1月26日两人刚到潼关,就发现到处都是整装待发的中央军士兵,尤其中央教导总队的大量德国军车和装甲车停的到处都是。精锐的德械中央军士兵头戴德式钢盔,背着崭新的中正式步枪,在四处跃跃欲试。李志刚是个文官还好,谢轲将军看到这个情况知道是想给自己个下马威,非常生气。

结果双方刚开始谈判,谢轲就强硬的说:委员长之前答应我们中央军不能进入潼关以西,为什么你们还要西进,不是明摆着要打仗吗?东北军和西北军对此非常激愤,假如你们压迫太甚,一定要打仗的话,我们奉陪。

顾祝同不动声色的回答:你们西安方面难道不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吗?你们两军不是中国的军队吗?如果是的话,就要听从国家的命令,国家对你们也有调度权。现在国家让你们废除到西安的防线,中央军进驻西安,十七路军去西安到陕北苏区一线,东北军去甘肃,你们为什么都不听?

谢轲仍然强硬的说:少帅回来之前,我们不会奉命,中央军也不能再向西开进。这边陈诚,陈继承等人听到这句话火了,他们立即说:你们既然这样说话,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马上开始进攻就是了。

见到谈僵了,李志刚赶忙来圆场:我们来谈判,也是奉委员长的命令,大家还是好好谈一下,都不要动气。双方激烈交涉,最终达成初步的协定,还是按照甲案执行,时间是在1月27日。

这边杨虎城知道谢轲过于强硬,赶忙派来自己的幕僚王宗山。王宗山和顾祝同是朋友,比较容易说话。王宗山到了以后,经过再次谈判,双方在1月30日达成协定,还是按照甲案执行,只是将中央军进驻潼关到咸阳一线的部队减少到3个团(本来是12个团)。另外还有一些提供600万银元开拔费等小的要求。一共达成了二十项协定,都是军事方面的。

由此,潼关协议已经基本决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命运,也就是两军都陷入了困境中。

东北军被迫将主要部队调往荒凉贫穷的甘肃,还被迫放弃了要求张学良回来的请求。十七路军则基本放弃了陕南的地盘,困居靠近甘肃的陕西省内狭小贫穷的地域。东北军在甘肃三面都有中央军威胁,咸阳到潼关一线的中央军部队则像一把利剑插在十七路军的脖子上,只要他们愿意,中央军随时可以出兵击溃十七路军,也可以消灭东北军。

此时,更大的危机产生了。东北军内部已经成为泾渭分明的两派,少壮派面对潼关协议的结果非常悲愤,认为无论如何不能接受。1月底,东北军团师级军官五六十人来到杨虎城住所请愿,一致表示必须救回张学良,绝不同意东北军几个军长私下和蒋介石达成的潼关协定。哪怕张学良回来以后命令他们缴械也可以,现在绝对不能不顾张学良的安危和蒋介石达成协议。话说完以后,这些军官中有几个人开始痛哭,这一哭感染了大家,五六十人很快一起大哭,场面十分悲壮。当时甚至十七路军军官也受到影响哭了起来。

除了请愿以外,原抗日同志会的孙铭久,苗剑秋,应德田等人决定如果请愿不行就武力锄奸。他们多次秘密集会,制定了如果王以哲他们不同意营救张学良,就将这些人杀掉的计划。由于东北军在西安没有大量驻军,仅有的卫队营和特务团基本都是孙铭久等年轻军官控制,一旦他们起事,仅有几个警卫员的王以哲,何柱国等人是非常危险的。

内乱看起来不可避免。

而杨虎城对这个甲案也非常惊恐。作为老政治家,他最明白,如果按照甲案做了,很可能自己就会被赶出十七路军且离开中国,由此中国就没有这号人物了,十七路军这个团体也很有可能彻底瓦解。

用他的话来说:这样就等于兵谏白做了。所以杨虎城仍然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条件,并不满足于甲案。

在东北军少壮派看来,王以哲,何柱国等军长是个障碍,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张学良,中共也不讲义气,不给他们帮助。由此他们除了开始酝酿处死王以哲等东北军军长以外,还准备联合十七路军少壮派一同行动(杀死孙蔚如等支持和平谈判的十七路军高层),以及逼迫中共出兵协同作战。

而在杨虎城看来,虽然他初期支持和平解决,不过是怕被中央军一锤子砸烂了十七路军,就毫无谈判的余力了。目前中共鼓吹的和平解决,以及达成的所谓甲案,在杨虎城看来实际上就是牺牲了张学良和他。

杨认为最好是三军联合起来跟中央军拼一下,哪怕打赢一仗也好,谈判桌上会非常有利。就是万一打输了,东北军必然解体,他也可以乘机吃掉几个军,扩充一下自己的力量,总之打对他是非常有利的。由此,血腥的二二事变爆发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