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新一轮经济刺激的环境挑战

中国一些官员放出的关于政府不再搞经济刺激计划的言论最近落了空,在过去一年经济放缓速度超过预期、地方和企业债务有恶化趋势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再搞一轮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大项目投资为主导的刺激政策,大幅放宽此前曾一度收紧的货币政策,以达到让经济提速的目的。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仓促上马的4万亿大规模刺激政策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房价暴涨、官员腐败和环境污染,为避免新一轮的民怨沸腾,这轮刺激加上了一个时尚用语“微”做前缀,被冠名为“微刺激”。

然而以中国经济今天的体量,任何所谓全国规模的“微”,在很多其他国家看来都是庞然大物。这新一轮经济刺激会否重蹈上一轮的覆辙,导致污染恶化和产能过剩呢?答案恐怕不甚乐观。如果这样,最终为这轮刺激做出牺牲的仍将是普通百姓的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刺激计划

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其环境污染问题却变得日益严重,这几乎是中国国内人士和国际观察家的共识。

如果仔细研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环境问题发展,会发现2001年(当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制造产业爆发式增长(中国政府当时称之为经济过热)和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推出后的超级项目频频上马是导致中国污染问题急剧恶化的两大经济因素,而2008年之后的第二次经济过热人为因素更大,这是因为过热的中国经济本来可以乘着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而进行一次产业调整,减少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低污染、低能耗的服务产业的比重,同时加大政府环保投入和治污力度。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来强调和谐发展理念的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慌了阵脚,史无前例地推出了天文数字的刺激计划,并配以超级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未经过严格环境评估的大项目仓促上马,本来已经过剩严重的工业产能再次膨胀,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高污染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继续扩张。

为了刺激消费,购买汽车这样的高污染、高耗能消费品不但在大城市没有得到限制,反而有可能得到鼓励和补贴。所有这些不仅吹大了中国经济的泡沫,大幅增加了中国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增加了民众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减少了人民对政府推动GDP增长的认同。

以空气污染为例,2008年之前,中国国内民众对“雾霾”、“PM2.5”等词非常陌生,媒体上也鲜有出现。然而,到了2012年,由于经历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严重的雾霾污染,普通城市居民对此已耳熟能详,这些词语甚至成为年度网络热词。同时,日趋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也开始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中产告别家里烧开的自然水,转而购买昂贵的瓶装纯净水和矿泉水。在人们房屋越住越大、汽车越开越大的同时,却发现以前唾手可得的清洁空气、清洁水已变成了奢侈品,这确实具有讽刺意味。

环境后果

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城市的雾霾现象、水资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公民的环保意识日益强化。如果政府提高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加强对环保、收入分配等的重视,环境和社会等问题是可以逐步得到缓解的。

但如果各级政府继续陷入“GDP至上”的发展模式不能自拔,重新使用包括各种刺激政策的工具箱,那么环境问题极可能进一步恶化。民众目前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已经近乎极限,国内污染的加剧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最近一轮向海外“移民潮”的出现,如果任由环境恶化,那么无论取得多么大的物质成就,中国的发展模式都很难获得中国国内乃至世界民众的认同。

新一轮刺激政策从本质上讲将继续保护地方各种形形色色本该淘汰的落后产业,更可能造成大量的重复和无效建设,从而最终把经济上的发展变成数字上的游戏。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被催生出来的经济增长不属于自然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对资源和环境的人为破坏,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然而,过去十年的经验表明,这样的道理“知易行难”,虽然政策制定者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但保护就业、维持社会稳定的考虑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巨额利润的疯狂追求,最终可能会使经济政策重回刺激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重化工业和各种高污染制造业的回暖将使中国的治污前景变得更不明朗。在民众和民间组织对政府的经济决策缺乏有效监督的环境下,中国的环境保护和人民的健康有再一次让位于经济数字的可能。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