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被遗忘的中国球王

民国29年的上海混合队,孙锦顺在其中

说到足球,似乎中国球迷是很悲哀的,好像中国从来都没有在足球场上有过让人难忘的成绩,更别提球星。但有一个被遗忘了的中国球星,世界杯期间,我觉得应该回忆一下这位为中国足球带来光荣的“球王”,可惜,本来近代足球史就是冷门得无法更冷门,史料少得可怜,过于演义的史料则不可用,但即使是这只言片语,也是我作为一个中国球迷的心意。

这位中国本土的球王为什么被称为球王,是因为他做了别的球星都做不到的事情——两次洞穿球网!这事有多难?很难很难,因为即使你只有初中物理水平,也能够通过模拟知道,即使把球网绷紧,洞穿尚且艰难,更何况松弛下垂的球网,要想洞穿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是孙锦顺做到了,而且两次。

对,这位球王的名字,是孙锦顺。

孙锦顺,广东东莞人,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著名球星。1926年冬他代表南华队征战中国香港足球甲组联赛,在对英国陆军联队比赛中,在距球门16码处凌空一脚,居然将球门射穿,第二天港报头版赞誉孙锦顺“一脚破千钧,不愧铁腿郎”,其“铁腿”雅号由此闻名。

1930年远征印尼,比赛中再次射穿球网,当年他“铁腿”的美誉传遍神州,名扬东南亚。他于1933年偕妻由香港来沪定居,1935年转入东华队,后来率队夺得当时上海足坛长期被外籍球队占有的史考托杯冠军。解放后他在上海执教,率队获得首届全国足球锦标赛冠军。

说到了这里,应该要说一说上海的足球史的,因为这能说明,孙锦顺为什么不仅仅是球星,而是球王。

民国14年以前,由于上海的足球联赛主要由欧洲侨民主办,华人联赛规模小,水平落后,以“好踢高球和远球”而著称。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民国14年“亚洲球王”李惠堂自港来沪组建乐华足球会后才得到改善。乐华队注重团体配合,讲究地面传接,完全改变了中国本土球会原来简单粗暴的踢法。民国19年,李惠堂离沪,乐华队解散,由上海各精英高校学生组成的东华队进而接棒,代表了中国足球的最高水准。而民国23年孙锦顺加入东华队,继而率队夺取一直由欧洲侨民球队卫冕的史考托杯,所以,球王头衔,由此继承。

说孙锦顺是铁腿,这是有诗为证的,“一脚破千钧,不愧铁腿也!”诗未必工,脚头够硬是没得说。1926年12月的一天,香港足球协会足球场座无虚席:中国南华队对英国陆军联队。比赛中,南华队一球员禁区外射门,球如流星贯网而出,“孙铁腿”得到了验证。另一次,“孙铁腿”射门,对方守门员奋勇接球,球是接住了,却震得虎口崩裂,球脱手飞出,还是进了!一家杂志是这么写的:“当其侧身怒射,球出如矢,力挟千钧,能使门将手腕岌岌以将折,身子摇摇而欲倒……”。

孙锦顺之所以能踢破球网,与他从小踢一种特制的“油球”有关。那时他们用机油把球浸透、晾干,使得皮球变得又沉又没有弹性。然后光着脚踢,长时间不懈地苦练,由此练就了他出色的铁腿功。

可惜,当年传播手段的落后使得这位真正的亚洲球王没有留下多少图片,视频影像更是无从查找,文字的记载毕竟缺少冲击力,但即使如此,我依然能够从这些仅有的蛛丝马迹里感受到当年中国足球那种朝气蓬勃的向上动力。可惜,现在的中国足球,我们看到的是高薪,低能,球员文化素质低下,傲慢,没有荣誉感,最经常看到他们的是各种时尚秀场而不是他们最应该出现的健身房。要知道,当年称霸东南亚的上海东华队,所有球员都是不取报酬的,而所有的球员都出身自沪上最好的大学。两下相比,我不免失落了希望。

解放后,孙锦顺担任解放军海军足球队和上海足球队教练,培养出了陈家根、李传琦、王后军等一大批中国足球名宿。而最让上海人民有理由铭记他的,是孙锦顺带领上海队夺得了首届全国足球锦标赛的冠军。

孙锦顺的儿子娶了我的一位远房姑奶奶,可惜我们家族庞大,即使在仅有的几次家族聚会上,我也没能和孙老多聊,但家里每个人看到孙老,总是要为他的父亲竖起大拇指。家里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看孙锦顺的比赛,是津津乐道滔滔不绝。绝大多数人,说起孙锦顺,总是用带有崇敬的口吻称呼他:孙铁腿。

如今,孙锦顺的儿子都已经作古。但每次看世界杯,我就会想起孙铁腿。我们在这里只聊现象,不聊其他,但我也并不是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解放前没有政府管理的足球事业朝气蓬勃,而如今,花了那么多的公帑,却把中国足球管成了这样?我想不出答案。

再一次向中国足球寄予良好的祝愿吧。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