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纸牌屋》热门,中国有监察人员信以为真

随着美国热门电视剧《纸牌屋》在中国的热播,中国有人也深陷剧情。前不久,在中纪委的网站上,有文章表示,《纸牌屋》等美剧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出产了腐败。这篇文章还将这一现象命名为“腐败问题国际化”。

*假戏当真 入戏太深*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表中国监察学会秘书处赵林的文章,文章说:

“《纸牌屋》等涉腐题材美剧让许多中国观众大感意外:那些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的情节是真的吗?美国真有那么腐败吗?事实上,深入探究下去,就会发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腐败问题依然普遍,并不像他们所标榜的那么清廉。”

“腐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痼疾,深深根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之中,不仅其自身无力铲除,而且成为腐败问题国际化的始作俑者。”

对此,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客座研究院韩联潮表示,中纪委拿一部美剧来等同于美国政治社会是非常可笑的。他表示,他在参众议院工作了十二年时间,都没有接触到类似《纸牌屋》中的人物原型。同时,他指出,《纸牌屋》是一部反政治的政治剧,该剧能在美国上映,正是反应了美国民众对美国政治家们的极度不信任的心理。腐败的根源,并不是美剧或所谓西方文化对中国的输出,而制度,正因为中共拥有绝对的权力,才催生了绝对的腐败。

同时,美国之音驻国会记者杨晨笑称,《纸牌屋》只是一部戏剧,现实生活中的国会议员,根本不是剧中人物的生活。同时,杨晨表示,在美国竞选中,不可能不花钱而赢得竞选,甚至很多人竞选时候,钱和时间都花了,但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如共和党在众议院当中的二号人物坎托(Eric Cantor),花了对手50倍的经费,在华盛顿也颇有权力,但依旧落选。

中国因为无法在新闻当中暴露现实,所以多以戏剧作品呈现。但美国则是因为新闻媒体致力揭发现实当中的各种内幕,所以戏剧作品必须天马行空才能刺激收视率。而且华盛顿一直就是美国电视跟电影戏剧最喜爱的话题,光在电视方面就有“白宫风云”(West Wing)、“反恐24小时”、“国土安全”(Homeland)、“丑闻”(Scandal)等,美国媒体是利用这些在反思许多与政治相关的议题。戏剧当中以洒狗血的耸动剧情来刺激收视率,但中国有些人却信以为真,以为是美国的政治现实。

打电话来参加讨论的宁夏高先生则直接指出,中纪委的文章,完全混淆了文学和政治的概念,是可笑的。云南的钟先生则以王岐山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做为例子说,中国官场的高官腐败已是常态,正因为权力的绝对,才催生了腐败的不可灭。

*监督制约是关键*

韩联潮指出,要想规避腐败,要做到的是制约和监督权力。只有将权力有效约束在宪法内,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权力的贪腐。以美国民主和共和党为例,即使是各党党鞭,也不是和王岐山所想的那样可以随意掌握党内成员的生杀大权。

天津张先生则指出,中共如此做法,只是为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监控,反对的是普适价值和民主价值,其实自身对民主没有任何概念,只要能反对美国,就是中共目前的做法。

杨晨笑称,铲除腐败,清廉等词,似乎已经是中共的特色,在美国没有任何政党的议员会以铲除腐败做为竞选或者工作目标。韩联潮也说,正因为美国政治非常注意对权力的监控,所以根本没有中国所存在的权力滥用、腐败纵横的问题。

*何谓游说,何谓党鞭*

曾是美国国会注册的游说者(lobbyist)薛海培,就“游说”进行了解释。他解释说,即使在美国游说现象非常普遍,但是游说依然在美国民众心中是一个负面词语。很多时候游说所扮演的是一个拉高支持率,赢得政治利益的角色。薛海培提到,目前,在中国,很多地方设有驻京办这样的办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游说,只是中国的游说更多时候是见不得阳光,是走后门,而不是游说。

韩联潮则就“党鞭”一词进行了解释。他表示,党鞭的职责是了解和争取本党议员对法案的支持,同时用以约束党内纪律,但是权力非常有限。美国现实政治生活中,两党党鞭的权力是做不到对国会和总统大选的操控的。

*民主体制反腐,媒体民众监督*

西方腐败多半是由媒体揭发,而在中国,只是揭发“我爸是李刚”的前成都商报记者殷玉生,却在6月21号被刑拘,更遑论揭发其他更严重的腐败。韩连潮以及杨晨都认为,在民主体制之下,政府内部有纪律监管,还有媒体随时挖开弊端,最后官员的去留则是由人民手中的选票做主。而中国的专制体制、人民与媒体缺乏自由,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其实中国许多网民也理解这一点。翁涛在微博上说:“有爱国青年牛逼的对我说,你们总说民主宪政好,可以将权力关进笼里,那为啥台湾会有贪官陈水扁?没错,民主制度是不能杜绝腐败,但他可以限制群体性的腐败,没人敢泛用特权,如不称职,4年后可以不选你,如有腐败,哪怕是总统也要接受法律的审判,不像某些国家,明明证据确凿,却连名字都不能提。”

(美国之音 雨舟,黄耀毅,胡姝婧)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