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36:新军阀和中共(西安事变序幕二)(2/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三十六

张学良,杨虎城。他们通过短短十几天时间,改变了中国之后半个世纪的历史

威胁与围剿

早在黄埔时期,通过容共政策,中共通过黄埔军校培养了自己一些军事和政治干部。大名鼎鼎的周恩来,和十大元帅中四位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都是黄埔出身的将领。

而十大元帅中其他六人,包括:朱德,陈毅,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罗荣桓要么曾经是国民党员,要么是在国军中服役过。之后的南昌,广州,秋收起义,也基本都是策反国军部队叛变。

所以说,中共通过当时的国共合作,还是成功渗透了国民党的。从最初仅仅有120人的一个纸上谈兵的党派,成为一个具有自身军事武装和根据地的军事集团。

三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残部迅速调整了错误的战略,开始进行务实的军事斗争和土地革命。

他们运气也不错,赶上了北伐,中央和地方军阀激战的好时机,在各方都无法顾及他们的时候飞速发展。于是到了1931年前后,中共先后建立了六大苏区,占据全国六个省份各一部,总兵力高达50万之众。

其中地处赣南,闽西,湘东的中央苏区,有31个县城,人口250多万。到了1934年,中央苏区已经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就是根本不承认当时的中华民国,自立国中之国,公开对抗国民政府。其地盘扩大到60个县,人口430万,领土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江苏省的面积。中央红军中正规军15万人,民兵15万人,总兵力高达30万。

扩展如此之迅速,又是在南方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省份,用蒋介石的话来说:一不小心就会打到南京来。

相对自私短视,一切为钱为权,没有什么追求的土军阀来说,有着明确政治主张,高效的组织机构和苏联全力支持的中共威胁更大。

中央从1930年底到1931年7月,先后利用地方军阀部队和部分中央军,对红军展开了3次围剿。由于使用兵力主要是军阀部队,战斗力较差,之间也没有协同。加上地方军阀对中央的战乱还没有停止,国民党内部政治斗争不断,各军都无心恋战,3次围剿都宣告失败。

1932年开始,中央又连续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说是两次,其实从大方向看来,也就是一次。第四次围剿中国军有一定损失,加之当年蒋介石的被迫下野,128事件日军入侵上海,中央调用10万大军和日军作战,导致第四次围剿中止。但是蒋介石仍然成功的摧毁了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被迫转移3000公里,到达川北。

之后直到1934年,中央利用碉堡战术,让红军被迫和国军进行阵地作战,瓦解了红军的战术优势。红军在一年多的奋战中节节失利,苏区也几乎都被国军占领,从而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红军为什么会失败,其实道理很简单。

红军士兵虽然勇敢,作战顽强,但是毕竟装备太差。根据当时在中央苏区担任团长的粟裕回忆,每个红军战士只有三四发子弹,所以只能打伏击,不能打攻坚。打伏击的时候,只能打两枪,之后就要挺着刺刀冲锋,还残留的1,2发子弹是追击敌人时候用的。如果一场战斗没有缴获,那么红军士兵就没有子弹了。

处于这种情况的红军战士苦练作战基本功,根据粟裕说,他可以单手无依托举枪瞄准30分钟,一口气跑几十里山路,一天可以连续作战几次,让人叹为观止。至于红军士兵的作战意志更是顽强,投降和逃兵都很少。

这样一支红军,如果在山地战,丛林战等运动战中,自然很容易胜利。前三次围剿期间,红军战术只有一个,就是放敌人进来,集中主力打伏击战。苏区面积很大,红军主力收缩隐藏起来,地方则坚壁清野。

来围剿的地方军阀部队在苏区往往打了一个月,甚至占领了红军首都瑞金,但连红军主力影子都没有看到,自己反而被拖瘦拖垮。

在红军控制区,老百姓藏起粮食,不和国军合作。国军缺乏粮食,弹药补给也几乎没有,地方也无法得到情报。赣南多是山区,行军非常困难。这样拖上一个月,还没有作战,自己部队就接近跨了。

此时红军才出击,集中二三倍兵力打击一股疲惫敌人。

当时军阀部队多各自为战,互相勾心斗角,根本没什么协同,加上通信又差。往往一个团在山区被消灭掉了,附近一个团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继续往同一个方向行军,走进伏击圈。还有敌对的军阀部队,一个军阀的部队在前方被围,后方另一个军阀的部队根本不管,甚至还乐于看到这个军阀遭到损失。

在伏击战中,红军往往占据非常有利的地形,以数倍兵力进攻。这种情况下,即使训练有素的中央军,往往也不是对手。平型关战斗中,林彪也是利用这种战术打掉了日军近千人的部队。

加上围剿是一盘棋,十几支进攻部队中,只要其中几支被消灭,国军就无法完成围剿的整体布局,围剿也就自然失败了。所以前三次围剿的失败也很容易理解。

但是,有一种战斗是红军不能胜任的,就是攻坚战。道理也非常简单,红军没有重武器,尤其没有平射炮,榴弹炮,只有一些中小口径的迫击炮。因为红军没有自己的大型军工厂,又没有购买的条件和渠道,火炮这类重武器是没法使用的。

红军仅靠步枪手榴弹机枪,是无法攻陷敌人修建完整的工事群的,这个道理已经在一战中无数次证明了。

当时蒋介石的德国顾问都是参加过一战的,如大名鼎鼎的德国国防军之父,冯•塞克特将军,还有冯•法尔肯豪森将军。他们根据一战大规模阵地战的经验,帮助蒋介石完善了所谓的碉堡战术。

一个修建完好的水泥石头工事,足可以抵抗红军任何轻武器的射击。碉堡里面的重机枪可以轻松打死成排成连冲锋的红军士兵,而自身毫发无伤。

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德国步兵则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等英军士兵进入百码射程之内,重机枪才一齐开火,密集的子弹像一把锋利的大镰刀,顷刻间就把英军“像割麦子一样成群地扫倒”。在第一天的进攻中,英军就有6万人阵亡、受伤、被俘或失踪,这是英军战争史上最糟糕的一天。

这样糟糕的一天,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也无数次遇到。

蒋介石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使用这种战术对付红军。他们缓慢的在苏区四面修建碉堡群,一步一进,稳扎稳打,不在乎红军的引诱和骚扰,把红军可以活动的区域越缩越小。

也就是所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利用自己的长处打别人短处。国军不离开碉堡群贸然出击,红军也就没有伏击可以打,运动战就没法使用。

期间红军为了打破碉堡战术,也曾经多次突围和强攻,结果纷纷失败。一次彭德怀率部攻入碉堡工事群,正面突破不了,侧后方又被敌人主力包围,差点全军覆没。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后,碉堡包围圈一再缩小,最终迫使红军再也没有打运动战的空间,被迫和国军打攻坚战和消耗战。诸如决定苏区生死的广昌战役,红军和国军死打硬拼,最终损失了5500多人,国军的损失还不到红军的一半。

此时苏区四面被国军围困数年之久,各方面已经消耗殆尽,青壮年几乎全部参军,经济被封锁的十分艰难,粮食,布料等生活必备品奇缺,军火装备也无法补充。

由此,红军在经济上无法支持,兵员弹药无法补充,国军大军合围逼近,如果再不突围,只有死路一条。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长征与蒋介石的战略

由此,国军连续粉碎了南方的五大苏区,除了陈毅,项英等人的少量游击队以外,将中共的势力从南方彻底清除掉。

为什么不在中央苏区彻底消灭红军呢?其实从军事上说,这也并不难办到,主要是蒋介石有自己的打算。

他认为在赣南消灭红军并不理智,因为如果把红军四面包围,让其陷入绝境,其必然背水一战。当时中央军总数不过50万,要对付日本侵略军,地方军阀,中共武装,还有土匪,民团和少数民族武装,还要控制1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算100,200万兵力也是不够的。况且中日大决战已经迫在眉睫,这种关头不能任意和10万红军死拼硬拼,就算是2比1的损失中央军也是接受不起的。

另外,蒋介石还有其他的打算,根据他制定的抗日持久战略,按照当时中日两国各方面实力的巨大差别,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差别,中国想短期内战胜日本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持久抗战。而中国北方和沿海一带交通发达,地形平坦,加之日军有强大海军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陆军,在开战初期,这些地域就会被日军攻占,海岸线也会被封锁。中国想要持久抗战,必须以中国的西部作为大后方。

中国西南和西北各省,诸如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康诸省地形极为复杂,遍布高山和大河,是特别适合防守的地域。加上四川省人口众多(4000多万),土地肥沃,只要能够占据四川,以西南,西北诸省作为基地,就可以把日军拖入持久作战。而日本虽然强大,但毕竟是个小国,资源匮乏,无力长期投入百万大军作战。加上日本入侵中国和南下政策,必将和同盟国为敌,日本将来的失败是必然的。

不过,这个战略还有问题,也就是这些省份从清朝末年开始,就基本由地方军阀控制,不服从中央的领导。目前沿海中原一带的大军阀基本都被消灭,剩下的也就是西南和西北的这些军阀了,这也是统一中国必须要走的一步。

但是这一步到底要怎么走,是硬打,还是智取呢?

如果通过单纯的军事手段攻占这些省份是极为困难的,以云南为例,全省多是大山,很多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即使不是军事作战,单纯的徒步旅游,穿越这些区域也是非常困难的。

抗战中,装备精良,数量众多的日军在这些地域碰的头破血流,打了八年最终失败。而装备和人数都远远不如日军的中央军,如果持强硬攻这些省份,胜负不说,就算能够打赢,也必将陷入持久作战。

所以,蒋介石很巧妙的将包围圈露出一个口子,让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进入西南地区。

当时中央红军虽然失败,但仍有10万之众,而在四川北部活动的张国焘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也有10万之众,红军总数20万人(作战人员大约16,17万)。西南的云南龙云,贵州王家烈侯之担,广西李宗仁白崇禧,西康的刘文辉都不过只有2,3万人。而湖南的何健,四川的刘湘,杨森,虽然兵力较大,但是相对20万红军,也是心惊胆战的。

面对红军的压力,和中央军的威胁,他们只能两害相比,取其轻,被迫邀请中央军入境剿匪。毕竟中央军只要他们地盘,不要他们的脑袋,而红军是要革他们的命。

这样中央军可以名正言顺进入军阀的地盘,不需要军事行动产生的损失,事半功倍。

另外,红军进入这些军阀地盘,必将和军阀部队交战,两败俱伤,这样中央军可以一枪不发,坐享其成。

所以蒋介石命令尾追的薛岳十万中央军只需在红军身后数十里,不得靠的太近。但蒋介石严令红军如果一停下试图建立根据地,中央军就必须进攻,让其无法站住脚。

由此,红军开始了长征。一路上的军阀,广东军阀陈济棠最为狡猾,他和红军达成协议,让出阵地让红军通过,没有任何损失。但是稍后的两广事变,蒋介石通过政治手段让陈济棠的部将迅速投靠自己,迫使成为光杆司令的陈济棠狼狈逃亡香港,收复了广东省。

而湖南的何健,广西的白崇禧则在湘江截击了红军一下,把红军从10万打成了3万多人,自身也有一定的损失,但都未伤筋动骨。何健湘军打的较猛,伤亡了1万人左右,损失较大。

白崇禧的桂军主要打了个红军尾巴,损失较小。之后蒋介石通过两广事变,把广西的独立地位取消殆尽,仅有2万多兵力的李白两人再也不敢公然和国府作对。

而和红军作战损失较大的何健无力控制湖南局面,被蒋介石找机会挤出了该省。湖南后被中央控制,成为抗战中最重要的主战场之一,也是三次长沙大捷和雪峰会战大捷的主战场。

而贵州王家烈最惨,他的部队在贵州遵义,娄山关和红军火拼了一场。由于黔军都是大烟兵,不抽大烟就浑身发抖,根本不是红军对手。王家烈的1万多人几乎被打光,本人也随即被蒋介石取消了贵州省主席和军长的职务,挤出了贵州。王家烈由此成为南京的一个挂空头衔的寓公。

但是红军此时也损失惨重,8万多战斗部队有3万人以上是新兵。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的时候,新兵纷纷逃亡,红军急行军情况下,无力抓捕逃兵。加上湘江惨败,部队损失极为惨重,过了湘江的红军只剩下3多万人。而经过贵州到达遵义的时候,仅仅剩下2万多人。当时红军领袖是共产国际培养的代言人博古,他不懂军事,军事指挥交给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和周恩来。

如此惨败,必然有人要负责任。毛泽东在遵义利用红军普遍的不满情绪,掀翻了中共当时的领袖,总书记博古和军队实际指挥者,共产国际顾问李德,这也是所谓的遵义会议。

云南的龙云,西康的刘文辉都没有和红军大规模交战,老政治家龙云狡猾的让出一条道,让红军从金沙江北渡,离开云南。

刘文辉被刘湘击败以后,所部只剩下2万多人。他们的几个旅在宁属和大渡河有过一定规模交手,有着相当的损失。到了后期刘文辉判断局势,为了不让红军进入自己西康地盘,他让出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让红军进入四川。

云南龙云由于没有受什么损失,一直保有自己的地盘,直到抗战结束。

刘文辉由于和红军交手,几个旅损失过半,被蒋介石借机派兵进入西康省,将该省大部分地方收归中央控制。这个西康省也是国民政府在大陆最后沦陷的一个省份,在1950年才被中共攻取。

经过云南的急行军,野蛮地区的消耗(彝族区),还有大渡河的战斗,红军进入四川以后,兵力已经减少到1万多人,无力再和敌军交战。他们躲过敌人重兵堵截,从地形恶劣但是没有防守的大雪山通过,和10万人的四方面军会合。之后以很大的牺牲走过了大草地,在甘肃打开腊子口天险,最终到达陕北刘志丹控制的全国最后一个苏区——陕北苏区。此时中央红军仅剩下7000人左右。

在大雪山和中央红军会师以后,张国焘看到1万多中央红军不堪作战的现状,试图利用自身四方面军的10万军队来夺取中央的最高领导权。最终的结果是红军发生分裂,中央红军大部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北上,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一部在张国焘领导下,南下进攻四川。

四方面军南下进攻四川,8万主力和20多万川军激战数月,最终强龙没有压过地头蛇。川军为保住地盘,各派系联合作战,孤注一掷,真正是红了眼睛玩命了。双方在百丈关等地以人海战术血拼,加上蒋介石中央军和空军部队的支持,最终20多万人压倒了8万人。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由于南下战役损失了4万人,被迫放弃进攻北上,离开了四川。

川军前后一共损失8万人左右,实力大损,中央军十万大军进入四川。损失较大的四川军阀杨森投靠蒋介石,四川王刘湘仍然顽抗,但所部对中央军已经威胁不大,稍后刘湘重病吐血而死,其他四川小军阀也不敢再公然作对,四川已经基本被中央军控制,由此也成为抗战最稳定的大后方。如果没有四川,那么抗战基本不可能获胜的。

于是,红军最终到达陕北的时候,蒋介石成功利用红军,以中央军不到三万人的损失和一年左右的时间,先后收复和半收复了广东,湖南,贵州,西康,四川,甘肃六省,将云南,广西两省牢牢牵制在中央手中,收编超过50万的军阀部队,将西南完全纳入中央的控制中,并且最终依靠这些省份获得了抗战的胜利,算得上十分辉煌。

蒋介石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在大渡河把中央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消灭掉。其实这不是蒋介石的问题,而是刘文辉这类军阀也不是泛泛之辈,不可能随便中计。

利用红军长征的所谓一石二鸟,同时打击了宿敌中共和地方军阀。到了红军长征结束的时候,国民政府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华北和西北几省还在军阀手上。

为什么不动华北军阀?那是因为日军已经占领热河省和长城一线,直逼华北地区。华北诸如察哈尔和河北的西北军宋哲元,绥远和山西的晋军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榘,都直接面对日军的威胁。这种情况下,中央不能随便对付他们,以防止他们临阵倒戈。而这些军阀出于自保,也必须和中央合作,对抗日本人,不可能有什么公然对抗中央的行为。

而西北军阀就不同了,当时控制陕西的是杨虎城,控制宁夏和青海的是马鸿逵和马步芳,控制新疆的则是盛世才,中央军控制甘肃省大部。

其中宁夏和青海的回教二马割据势力,从清末开始,就成为听命于中央政权的穆斯林军阀。二马在当地割据,但并不反对中央政权,也没有对外扩张的野心,只是单纯为了建立自己独立的回教王国,保证本民族和自身军阀的地位,保证自己的信仰,所以二马不是大威胁。

而新疆盛世才则和苏联勾结,出卖主权换取苏联的各方面支持,到了后期,苏联出动两个师驻扎在哈密等地,阻止中央军进入新疆。到了统治的末期,盛世才甚至要求苏联把新疆变成其加盟共和国,算得上非常无耻。总之,新疆由于苏联的因素,短时间内无法控制的。不过苏联出于战略目的,一向支持中国对抗日本,以避免苏联自身两线作战。如果抗战爆发,苏联会迫使盛世才支持中央的,也会通过新疆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而盛世才在新疆兵力不大,战斗力也弱,加上地方经济落后,还有复杂的民族矛盾,不难对付。

至于陕西,就不同了,他是西北的核心省份,又是大后方四川的北方门户,是中央志在必得的省份。

在红军没有到达西北之前,西北局势总体稳定,大小军阀割地为王,而最大的军阀就是控西安和陕西省大部分地区的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中央军在西北的部队也没有大规模的军事部署,西北总体很平静。

总数达到6万人的红军先后进入陕北以后,蒋介石调动各部兵力进入陕西开始进行最后的围剿,中央军,东北军进入西北。西北的局势顿时风起云涌,一场大风暴就要来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