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小银行资产大缩水,恐面临崩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8日晚间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8日全天的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成交总量为9431.64亿元,刷新了去年“钱荒”时6月21日当天的8768亿元新高位置,创历史新高。银行间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银行、基金、保险、券商、特殊结算机构等。银行间市场资金融出方主要是全国性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行,融入方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

如此高的天量级别的融资规模,显示出小金融机构资金短缺严重,近期全国各地爆发的一系列民间债务违约现象导致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极度缺钱。但质押式回购利率并未大涨,当日R007仅微涨54点,报3.5999%,显示四大行资金很充足,主要原因是四大行刻意避开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过剩产能贷款,因此流动性充足。

中国风险系数最高的自然是这些小银行,其资产质量令人堪忧。以厦门银行为例,厦门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2014年第一期金融债,根据这期债券的募集说明书,截至2013年6月末,厦门银行总资产667.7亿元,较2012年底911.2亿元的规模,罕见的下跌了26.8%!同位于福建,厦门银行资产配置模式类似兴业银行,其信贷资产近两年一度低于20%,同业资产占比则一度高达40%,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兴业。厦门银行并非孤例。另一家日前已披露2013年业绩的徽商银行,去年底同业资产也从922.81亿元高点跌去过半,急速回落至490亿元,进一步导致该行规模增长放缓。

在2014年初监管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警示:“同业业务对市场的反应非常敏感,波动性强,尤其是一些中小机构过度依赖同业资产进行规模扩张,容易出现流动性缺口。”

厦门银行2012年年报披露,“贷款新增额度受限的情况下,积极调整资金运用策略,多渠道增加创收。”截至2012年末,该行总资产规模911.21亿元,贷款在总资产中比例进一步下降至18.3%。同业业务自然成为规模扩张的选择,在2012年高点时,该行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达358亿元,在总资产中占比达40%,超过信贷资产两倍有余。除此之外,作为同业业务的另一个变体,厦门银行可供出售资产、应收款项投资项下,开始大规模配置同业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2012年该行该部分资产就同比飙升接近200%,余额近百亿元。

同业资产负债,类型繁多,甚至银行内部人士都容易被搞糊涂,最典型的同业资产是买入返售资产,而买入返售资产最典型的是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中小银行最热衷的买入返售资产。

中小银行因为资金不宽裕,而又要维持客户,客户通常每年都需要大量贷款,当中小银行手头没有资金,没法给客户放贷,客户就会流失,而客户一旦流失就极难追回来,为了稳定客户,中小银行必须变相为客户放贷,怎么办呢,最典型就用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

中小银行会找到信托公司,成立一个单一信托向企业放贷。那单一信托放贷的钱由谁给?该银行就找到另外一家银行,让其买下这个信托。而第一家银行则向买信托的银行出具一份兜底函,信托到期后溢价买回信托收益权。在上述参与者的基础上,第一家银行可能拉入2—3个银行共同运作,结果就产生了第四方、乃至第五方的多边合作模式。不管是哪一种运作形式,都少不了银行的抽屉协议和信托的积极配合。银行的抽屉协议一般只要分行同意就可以了,总行对分行的抽屉协议,一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行内把抽屉协议称为暗保,我认为叫地雷或许更合适。

这样以来就等于中小银行用大银行的钱放贷,而中小银行做了担保。这比直接放贷有许多优势:一是不会形成表内资产,二是同业拆借利率低,用这个钱再放贷可以多挣几个点。三就是不占用自有资金,没钱也可以放贷。

说的学术一点就是通过一定的会计操作,将这些业务在资产方记录为同业资金运用科目,并不计入贷款,以此达到降低资本占用,不计提拨备的目的;在负债方记录为派生后的非金融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而过桥银行的作用是,将风险权重较高的信托受益权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其风险资产权重因此降至25%甚至更低,资本占用下降75%。而对于银行业监管机构来说,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核心要义是银行要有充足的资本抵御风险,如果一个本该是100%风险资产权重的类信贷资产因为这样的腾挪而被计入同业资产,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敞口被大大低估。

表外融资很多并没有反映到业绩报告中,另外一些银行项目直接对应第三方理财机构,或者是理财产品,这就就更无从查验了。一旦出了问题,银行、信托或其他参与通道业务机构都可以说风险不在自己那里,法律责任和实际的信贷关系难以厘清。

风险在哪?一般买入返售业务占用资金周期较长,最短也要1年,最长甚至会有超过5年。时间越长对银行利润越高,而银行为了追求高额收益往往以短期滚动资金进行买入返售业务,买入返售业务造成期限错配。银行一端做资产,另一端做负债,用长期资产匹配短期负债,累积的是流动性风险。这也就是在某一时刻,中小银行资金极度短缺。

2013年银监会就已注意到商业银行三方买入返售业务记账不规范,因此招行、民生、兴业等股份行,从2013年初就开始着手将三方买入返售两份协议(阴阳两份协议,其中阴协议即为“兜底函”,也称“抽屉协议”)变成一份,年底时则进一步控制该部分业务规模,但不少城商行和中小银行仍然拿着抽屉协议不做账,今后调整压力巨大。

很多中小金融机构不上市,没有公开可以查询的数据,并且金融机构也刻意逃避监管,到底这个有毒资产规模有多大,银监会自己也未必清楚,甚至那些金融机构自己也未必清楚。但从4月8日的天量拆借资金可以看出,这个有毒资产的规模最少也在15万亿之上,1天的资金拆借就接近1万亿,并且这不是在月底,也不是在钱荒时刻,如果在钱荒时刻,当日突破2万亿不是没可能。

目前四大行之类的大银行流动性充足的原因是四大行刻意避开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过剩产能贷款,因此流动性充足,代价是经济低迷,尤其房地产领域。然而如果经济继续下行,会出现08年底那样的政府窗口指导强令四大行加速发放贷款,流动性必然不足,中小银行届时很有可能面临崩溃。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