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沪港通”能否真正实现“双赢”?

“沪港通”的意义更多地在于人民币与港元的关系。

在内地,近期的流行语是“双赢”,取代了冷战时期常听到的“零和思维”。

许多内地官员和商人寻求达成协议时,总喜欢把“双赢”挂在嘴边。

在西方国家,关于如何实现“双赢”仍有很多争议。

那么,最新宣布的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能否让沪港两地真正实现“双赢”?

所谓“双赢”就像两家公司合并。就金融业来说,我相信许多银行会认同这一个事实:“合并”这种事根本就不存在,只有“收购”而已。

如果研究一下并购交易的细节,就会发现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一家公司的规模必须相对较大,或者至少实力较强,才能收购其他公司。他们可以把两家公司的名字连在一起,并使用新标志,成为全新品牌,就像我以前的老东家汤森路透,但人们确实知道这是一场收购交易,而非两家公司联合起来,完全平等地进行合并。

新的“沪港通”机制将允许香港投资者直接购买沪市股票,反之亦然,看来似乎是一手妙招,至少短期如此。

香港本地智库狮子山学会主席史达思(Bill Stacey)上周五参加本报举办的“Redefining Hong Kong”(重新定义香港)辩论时表示,“沪港通”机制绝非沪港间的“零和”博弈。

他认为,该机制可能推动股市交易量增加,令股市更加兴旺。

如果我们从更具战略性的角度来分析“沪港通”的长期潜在影响,仍会认为该机制将令两地金融中心实现双赢吗?这未必有明确答案。

有分析人士提出,该机制或许是推动沪港股市交易系统联通而迈出的第一步。

但长远会如何呢?未来几十年,该机制的意义可能更多地在于人民币及港元的关系。换言之,港元作为香港殖民地时期的遗留产物,其寿命已屈指可数。我们不知道它会在何时被取缔,但那一天迟早会到来。

作为是次辩论的主持人,我询问了几位讲者:香港有何独特优势,可以长远保持领先的金融中心地位,而非人民币离岸中心?因为一旦人民币趋向自由化,国内市场吸引力便会增加,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作用自然就会消失。

国际律师事务所高伟绅(Clifford Chance)亚太金融部门负责人穆瀚德(Mark Hyde)长期在香港定居。他认为与内地相比,香港的优势应在法治方面。

香港长远应如何保持优势?我还在寻找更切实的建议,不仅是“双赢”。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