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釜底抽薪,央爸为长子复仇

央行收紧互联网金融,大错特错。

央行要证明自己不是为不争气的传统银行出头打抱不平,就不应该推出收缩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新政策,这不关系金融安全,只关系利益分配,央行以打压互联网金融的方式为长子复仇。

央行的方式是釜底抽薪、断人后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央行近日向多家机构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征求意见。这次仅有三天的征求意见期已于13日截止,以最快的方式进行调整大利益,可见筹谋非止一天。意见指出,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

这是苛刻的限制,电商大宗商品有许多超过5000元,个人支付帐户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将限制个人通过第三支付的消费上限,央行直掐断了电商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联系,不仅对于第三方支付是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一直希望发展的电商行业也是沉重打击。电商海淘海售遭遇邮政、海关、物流的冲击,国内发展被央行严苛的第三方支付限制冲击,看来央行是逼着消费者走传统逛街消费购买大件的方式,对于互联网金融只允许成为小打小闹的杂牌军,绝不允许侵占长子太多的地盘。

央行的禁令成真,也让“宝宝们”永远长不大,余额宝也好、理财通也好,就是扎根于民间的屌丝经济学,积少成多,周转迅速,转帐便捷,笔者所看到的理财金额从几千到几十万不止,现在一纸令下,宝宝类产品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1千块钱转十次就到达上限,让互联网的快捷、周转无用武之地。有的网站是怎么出走的?几次登陆不成,网民们就另觅他枝,现在刻意提高成本,让理财资金另觅他途。到哪儿?大头只能是银行。

笔者曾经说过,央行与传统银行捏着互联网金融的七寸,没想到,这么快就应验了。真是有权不用,过期不候。

互联网金融既然是金融,就应该纳入监管体系,这没有错。但监管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有的监管是管死一个行业,有的监管则会让行业有序发展。

让人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某些P2P企业乱像丛生,介入高利贷、欺诈横行、一月数家倒闭,央行却夷然不惊。P2P金融涉及到集资与利率,更涉及到投资者的安全,央行早该纳入小贷公司领域进行监管。而此次央行出重手监管,暂停虚拟信用卡与线下条码支付。

认为央行暂停有理、监管得当,无异于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为敌。中国好不容易在互联网金融在全球领先了一点,就以安全为名打压,他们会如愿看到互联网金融毫无生气的一天,一项生意做上去艰难,打压下去容易。

即使《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所说的理由成立(事实上并不完全成立),暂停二维码支付是因为,“条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相关支付撮合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得支付风险隐患。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央行如此处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对市场影响如此重大的监管手段,以一纸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给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的函办理,法理依据何在?并且,既然是为了用户安全考虑,央行也调研过多次,能否出具一个监管方向和安全标准,可以让这些公司有努力的方向。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支付宝还是理财通,为了百年生意计,在联合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大数据分析,尽其所能进行安全控制,如果存在漏洞,不妨由两家公司自行赔偿。

让金融更安全的办法,绝不是暂停业务,而是让金融机构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承担起告知义务,充分地承担起风险责任。公司尤其是有一定信用的大公司是理性的,当他们判断风险无法承担时,自然会退出该市场。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才是保障交易与安全的途径。

笔者并不认为央行下流到就是为了传统银行与银联的利益行事,还有一连串的考量,洗钱怎么办,银行存款大量流失引发系统性风险怎么办,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监管者对监管手段的不自信,因此,暂时喊停就成为自然之举,让市场止步适应落后的管理,而不是提升管理赶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任的处理表现如下,如果影响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发展,有关部门就可以用只是函、只是没有期限的暂停来作为借口;如果恰好需要金融安全汇报,则可以用自己的有所作为来解释。两头讨好,大都如此。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