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如何判断一个中高层官员的仕途

假设这个官员凭借自己努力或者领导赏识,成功当上了一个地级市的市长,他之后的仕途又该如何预判呢?

在中国做人事报道的记者都知道,一份官员简历的信息极为有限,主要包括两块:第一,官员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籍贯、学历等;第二,官员的履职单位和职位。

除此之外,就没有多少能够正确判断这一官员仕途的信息了。更重要的是,这些简历都是用文字描述的,基本上没有量化的数据,如何仅凭这些简历正确判断一个官员的未来仕途呢?

好在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我使用的就是最笨的那一种:读简历,一份份地读,反复地读。

我选择的简历都是最终仕途升到了副部级以上的官员,原因是,没准能够从这些成功者身上捕捉到一些升迁的共同“密码”。

等读到第300个副部级以上官员的简历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四组“指标”:总单位数、总岗位数、年龄线和平级调动岗位数。

我一拍大腿,对的,就是这四组指标。

在一个官员的文字简历中,除了基本信息以外,无非就是这四组信息:一个官员在宦海沉浮中待过了几个单位、经历了几次岗位调整、在多少岁时升到了哪一职位,每一次岗位调整是升、降还是平调。

有了这四组指标,剩下的工作就是辛苦的统计工作。在统计了近500份副部级以上官员简历之后,我得出了“两多两低”的结论。

“两多”是指一个官员要升得越高,任职过的单位就会越多,经历的岗位数也就越多。

这也就是通常的人事报道中屡屡提及的“多部门、多岗位历练”。

“两低”是指一个官员要升得越高,初次担任正厅级干部的年龄就要越低,经历的平级调动岗位数就要越少。

年轻化是官员选拔的整体趋势,这个自不待言。

我统计了现任省部级以上官员初任正厅级干部的年龄,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下,并且职位越高,初任正厅级时的年龄就越小。

以25名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为例,他们初任正厅级的平均年龄是39.1岁,31个省级党委书记和行政首长群体初任正厅级的平均年龄则要比他们晚上个两、三年。

平级调动岗位数是一个官员在同一级别岗位上调动的次数,如果一个正厅级官员的调整都是同属正厅级的岗位,那么他的未来仕途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现任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为例,大多数人只经历过1次以下的平级调动,只有少数人曾经历过2次平级调动。

再具体来看,更多时候,这些平级调动更多是为了积累不同类型省份或领域的主政经验,为下一步晋升蓄积能量。

根据近500份副部级以上官员简历的统计结果,我自己初步建立了一个中高层官员晋升的分析模型。

这一简单的分析模型如下:

我试着描述一下:

一个中层(比如说正处级或者正厅级)官员如果要获得进一步的晋升,从参加工作算起,其任职的总单位数一般要超过5个,总岗位数要超过8个。

如果他还有志于向更高职位进发,其初次担任正厅级官员的年龄原则上不能超过45岁。

更重要的是,他经历的平级调动岗位数不能超过3个。

如果他在45岁之后相当长时间才初次递升正厅级,或者45岁之后还没有递升到正厅级,又或者他在同一级别的岗位上已经平调了3次或以上,那么,我想说,差不多就这样了。

事实上,总单位数和总岗位数这两个数值只是一个最低线。

一个高层官员经历的总单位数和其参加工作时的单位行政层级有关。

单位级别越低,在其升迁至最高层级之后就面临着晋升天花板,要获得进一步晋升,只能前往行政层级更高的单位任职。

与之相反,一开始就在省级党委政府、中央部委参加工作的高层官员,任职的总单位数一般比起步于一般级别单位的官员少得多。

他们往往在该单位历经拔擢,升至正厅级甚至副部级才会外放或者交流至其他单位任职。

我又比较了一下长期在中央和地方任职这两个高级官员群体。

一般来说,从地方尤其是低层级单位起步的正部级以上官员,多数经历了10个以上的单位,曾经待过的岗位数则更多,而长期在中央部委任职的官员经历单位要少很多,不少人会通过赴地方挂职或任职来弥补基层工作经验的不足。

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为例,自1980年3月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徐绍史历任地矿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干部、部领导秘书,部办公厅副主任、主任等职。

这一任职经历显示,徐绍史在地矿部一个单位的多个岗位上一路升迁至正厅级。

1991年12月之后的两年,徐绍史挂职任广东省地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92年11月兼任深圳市地质局局长、党委书记。

1993年10月,徐绍史重返北京,先后在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任职。2013年3月,徐绍史成为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部门国家发改委主任。

有些专业系统就属于例外,比如涉外系统,其官员的升迁就具有高度封闭性。

以外交部领导班子为例,外交部长王毅和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张业遂自毕业后都一直在外交部工作,历经升迁至外交部领导层。

除了少数从其他部门调入外交部的副部长、部领导,绝大多数副部长、部长助理、副部级大使也多长期在外交部任职。

那么,他们的升迁规律难道就不符合上述模型了么?

显然不是。如果是,我岂不白忙活了么?

稍作一下变通就可以了:不以外交部为其任职单位,而是将其曾经任职的外交部总部机关的部门,如亚洲司、欧洲司或者驻外使馆视为一个任职单位,调整一次,就认为其任职单位变化一次。

如此,他们的升迁规律也就和其他党政官员没有什么两样了。

没有经历多次总部机关与驻外使馆的往返任职,一个职业外交官要跻身涉外系统高官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一模型这么实用,亲们,还不赶紧拿它测试一下你所在单位最高领导的未来仕途。

写到这里,我还是要例行谨慎提醒一句:凡事都有例外。

说完这句话,我莞尔一笑。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