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如果崇祯没有见到那颗大槐树

1644年4月25日午夜刚过,崇祯皇帝与内臣王承恩一起爬上煤山,最后一次表达了不甘做亡国之君的愤恨之后,在一棵大槐树下自缢而死。

崇祯死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的大顺朝在北京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便做鸟兽散。而在南方,尽管福王继位成立了南明弘光政权,但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正统,之前皇室藩王间的皇位之争已让这个先天不足的小朝廷元气大伤,清军南下之后便迅速覆亡。

大明朝就这样完了,输得一干二净,江南偏安都无法保全。若崇祯地下有知,不知是否会为自己“君王死社稷”的勇气而后悔。毕竟,崇祯和他的大明朝曾经有那么一次机会,一次或许可以延长国祚百年的机会,在1644年4月初的一次朝会中,崇祯令人敬佩的放弃了这次机会,或许就是一念之差。

尼尔•弗格森在《虚拟的历史》中大胆假设了如果没有发生美国独立战争,希特勒打败了苏联的历史走向,那么,我们不妨也给崇祯一次机会。这不是穿越小说。

1644年4月初,李自成的闯军已横扫三晋,兵锋临近居庸关,崇祯陷入了即位以来的最大危机当中。军事上的全面崩溃不得不让崇祯认真思虑起年初时大臣李明睿向他献上的那则“奇计”——迁都南京。崇祯对此一直下不了决心,面子上感情上让这位性格刚烈的皇帝难以接受固然是一个原因,那些爱唱高调的御史言官则更让他头疼,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杨嗣昌力主要和满洲鞑子议和,被这些黄口书生群起而攻之,通敌卖国的大帽子让原本支持杨嗣昌的崇祯最后也弄了个灰头土脸。这次的事在言官们看来就更严重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他们看来可是理所当然,崇祯之前也探过他们的口风,那个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听说后就跳了出来,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崇祯再一次进退两难。此时,崇祯意外地收到了一则来自闯军内部的密报,历史在此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这则密报说,光时亨早就被闯军收买,李自成担心崇祯有南迁之意,“密旨”光时亨想办法把这事搅黄,光时亨到目前为止显然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崇祯对此密报自是深信不疑,认为是太祖高皇帝庇佑,让他抓到了继袁崇焕之后的又一个大内奸。恭喜崇祯,这次真的不是反间计。崇祯随即召见了南迁之议的倡导者李明睿和李邦华,谋划一番后决定第二天召开朝会。

在这次关键性的朝会中,崇祯与李明睿、李邦华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剧本上演了一次精彩的“三簧”,援引了宋室“南迁”后国祚延续一百五十年的先例,声称在南京安定后即效法太祖高皇帝举兵北伐,先灭李自成再诛满洲鞑子。崇祯这次喊的口号比反对南迁的大臣们更高,政治更正确,最终在朝堂上将那些大臣彻底击败,定计迁都南京。为免李自成怀疑,崇祯在朝会中佯作盛怒状,下令将正大唱高调的光时亨廷杖伺候,而棍子的力道也正好重了那么点,给了个光时亨做死谏忠臣的待遇。

迁都这事是决定了,但问题马上就来了,据报闯军前锋离北京已不足千里,崇祯若率领他那浩浩荡荡的后宫队伍途经山东走陆路很可能遭到刘备在长坂坡一样的厄运,被闯军半路截杀。正当崇祯与近臣一筹莫展之时,天津巡抚冯元彪突然送上密奏,已备下数百艘海船以供圣驾南幸之用。崇祯闻之大喜,当下决定兵分两路,他与后宫宗室及不耐鞍马劳顿的大臣们直奔天津坐船,太子率大军走陆路。崇祯同时颁下两道密旨,一道命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全军入关,以做太子一路的后卫;另一道给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命其率江北四镇集结于淮河一线,拱卫崇祯一众从淮安登陆。而北京城呢,崇祯则留给了原本也极力反对南迁的内阁首辅陈演,谁爱守谁守去,没准他还能搞出个于谦死守北京大败瓦剌的奇迹呢。当然,崇祯也信誓旦旦地保证,很快就会杀回来,让陈演放宽心。

天津离北京城也就两百来里路,崇祯三日内便赶到海边坐上了船。崇祯的运气不错,也正赶上顺风,十余日之后便抵达淮安,确切地说,崇祯是4月25日午夜到达的,如果没有那道密报,他此时应当正在煤山酝酿上吊中。一下船,率三万大军前来护驾的史可法便告诉了崇祯一则最新收到的军报——北京城被李自成包围了。但崇祯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北京已经失守,陈演倒是个忠臣,亲自上城布置死守,但当初自告奋勇要留守的大太监曹化淳却已悄悄地打开了城门,陈演闻讯即自杀殉国。

太子那一边呢,此时也已到了山东境内,山东在当今的大明朝北方算是难得的清静地界,李自成的大军尚未入鲁,太子一行倒还算顺利。李自成刚一包围北京,就想让刘宗敏率自己的老营南下追击,但当时却接到紧急军报,吴三桂来了。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当时有天下无敌之称,也是大明军队中最后一支可以与清军正面野战并不落下风的军队。吴三桂接到圣旨后,即率五万大军入关。上面说李自成因为忌惮吴三桂所以放弃了分兵追击崇祯太子的计划,而吴三桂也怕李自成,不敢主动率军攻击闯军解围北京城。在吴三桂看来,为太子护驾在政治上对自己划算得多,既不用冒太大军事风险,而将只有个内阁首辅的北京城救下也意义不大。因此,吴三桂也刻意绕开了闯军主力,径直追赶太子去了。而李自成呢,最终还是决定将精力放在拿下北京城上。

再说崇祯这边。崇祯到达淮安之后,召开了御前会议,史可法谏言称,守江必守淮,建议将明王朝的主要军力布置在以淮安为中心的淮河一线,自己亲自带领江北四镇坐镇于此,同时,大明的另外一只主力大军——左良玉军则仍旧固守在武昌一线,淮汉两处要地均在大明手中,皇上在南京可保无虞。从北京逃出还惊魂未定的崇祯闻之大喜,当即授予史可法督师江淮的全权,节制江北四镇。

崇祯到达南京之后,太子随后也在吴三桂大军的保护之下安然抵达。近年来逐渐对国事心灰意冷的南京那帮复社书生在天子到来之后又激动了起来,开始大唱高调,在冒辟疆、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黄宗羲等人的带领下,书生们集体向崇祯上书,要求下诏北伐中原,收复京城,钱谦益提出的什么安忍将祖宗陵寝陷于贼手之类的理由让崇祯无法拒绝,只得令吴三桂在扬州设立大营,整军备战。心气一直很高的崇祯在此次南迁之后人其实变得比原本清醒了不少,心里很明白,中兴大业远远不像自己即位时想像的那么简单,更何况,他现在只剩下了半壁江山,北边的李自成还在虎视眈眈。

李明睿此时又给崇祯献上一道奇计,建议北上联络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联清抗李。崇祯一听打了个格楞,道君皇帝当年的江山不就是联金抗辽弄丢的么,这传出去还不被清议的唾沫星子淹死。李明睿苦劝崇祯未果后,便抛出了中策——坐山观虎斗,满清势必要入关与李自成一战,待双方筋疲力竭之后,择一上将出兵北伐。崇祯笑道,爱卿的这道中策才是朕的上策啊,决定依计行事,让李明睿召集一帮近臣制订详细计划。

李明睿估计得没错,盛京那边的确早就按捺不住了。吴三桂引军入关之后,洪承畴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必须赶在李自成之前占领山海关,遂极力向多尔衮建言。素有入主中原大志的多尔衮二话不说,当即决定让镶白旗和正红旗两旗大军出兵山海关,待机而变。

进了北京的大顺皇帝李自成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北边的清军就在眼皮底下,南方的明军也在淮河一带布有重兵,大顺军实际上处于两面受敌的险恶处境。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占领了北京,但让崇祯给跑了,大顺朝的正统性受到严重挑战,到北方各地招抚的官员也并不顺利,所有人都在观望,因为大明并没有亡。城破之后,当刘宗敏找到李自成,要求让手下的弟兄们在北京城好好乐乐,享受一下胜利成果之时,李自成大怒,痛斥刘宗敏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不过占领了一座空城,大顺朝皇帝的位置还没有坐稳,让手下的弟兄们精神点,随时准备打仗,别在城内胡闹。的确,崇祯的跑掉尽管让大顺军的士气受了一些挫,但也让大顺军没有懈怠下来,没有沉醉在北京城的花花世界中。

李自成找到了宋献策,讨教下一步应当怎么办。宋献策分析了当前的天下态势,认为南方的明军惊魂未定,短期内不具备北伐实力,再加上张献忠正在攻蜀,明军已然疲于奔命;大顺朝当前的大敌是满清,一旦大举入关,北京城就危险了,必须全力防范。李自成担心的问宋献策,辫子军的战斗力究竟怎么样,他的大顺军能扛得住这些鞑子么?宋献策心里也没底,但嘴里还是说权将军(刘宗敏)之勇可以对抗清军,力主择机拿下山海关,方可有效防御清军。

眼见大顺军主力不断向山海关一带集中,多尔衮决定,先下手为强,将清军主力一口气从关外调往关内,满洲八旗中倒有七旗到了关内,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也来到了山海关,总计十余万大军。李自成发现事态严重,也亲率大顺军主力二十万齐集山海关附近,1644年8月双方终于在一片石打了起来。大顺军的将士们基本上都没与满洲人打过交道,根上就存着个畏惧的想法,一交上手在气势上便落了下风,好在人数上多了几万人,士气在北京也基本保持住了,所以倒还是可以相持。一连打了几天之后,李自成收到急报,多铎率正白旗大军正迂回往北京城进发,李自成闻讯大惊,决定连夜撤军,大顺军主力往西撤。大顺军一口气跑到了潼关才停了下来,李岩受命死守潼关,由于清军未携带红衣大炮,久攻不下,反而被李岩某天趁夜打了个成功的防守反击,多尔衮只得放弃了短期内消灭大顺政权的计划。

李自成败退后,崇祯决定派吴三桂率五万关宁铁骑北伐,史可法率江北四镇做后援。此时的崇祯实在也就这么点本钱了,武昌的左良玉倒是有几十万大军,但却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队牢牢地拖住,实在无力北伐。说是北伐,其实崇祯是想趁清军立足未稳,尽量往北收复一些无主失地。吴三桂从淮安出师,一直打到山东,一路上消灭了依附于李自成的一些小股武装之后,便不敢再往前进,再往前走就进入清军的势力范围了。尽管崇祯一再催促吴三桂继续往北打,收复北京,希望能与满清划“关”而治,但与八旗打了多年交道的吴三桂深知对方之彪悍,出了山海关的八旗已如脱缰野马,很难再收服得了了,首战失利后便再无斗志,与满清在黄河一带形成对峙。崇祯大怒之余也无可奈何,毕竟当前朝廷中能与清军一战的也只有吴三桂了。

此时中国的局势实际上已是四国争霸,西北为李自成所据,西南在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手中,崇祯还有东南半壁江山,满清的势力范围则已达到了黄河以北,北京城及其周边牢牢掌控在清军手中。从疆域上看,崇祯丢掉了一半疆土,控制区比南宋大那么一点,又比北宋小那么一点。对于崇祯而言,大明朝当下虽已暂无亡国之忧,但想尽复河山又谈何容易。从实力上说,满清乃是第一军事强权,如同三国时的魏国一般最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大明朝则占据了当前中国财赋最为丰腴之地,李自成和张献忠则只能暂时依靠各自的地势险要“关起小楼成一统了”。

1664年,时年55岁的崇祯在迁都南京20年之后驾崩,宵衣旰食了一辈子始终未看到大明中兴那一天。在他死前的两三年,西北的李自成和西南的张献忠已相继被满清所灭,大明朝的战略态势已极端不利。崇祯在位期间曾三次北伐,四次西征,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黄河北岸始终无缘进入大明疆土。平北侯吴三桂死前曾三呼“过河!过河!过河”,遂于1662年年底呕血而死,大明再无可战之将,后世将吴三桂与岳飞并称,誉为大明末世救世之名将。崇祯年唯一可以称道的武功是,督师史可法率海贼出身的水师名将郑芝龙于1659年南征台湾,将荷兰红毛鬼子彻底击败,宝岛重入中华之怀抱。大清皇帝康熙多年后在史可法长期驻地淮安为其修建“史公祠”,以彰其不世之功德。

朱慈烺继位后六年,清军包围武昌多年之后破城,大清水军遂顺江而下,朱慈烺见大势已去,一片降幡出石头。

1644—1670年,史称四国时代。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