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影子银行监管困境凸显央行与银监会分歧

旨在监管影子银行的9号文为什么至今难产?最后由国务院发布107号文意味着什么?据WSJ,由于央行和银监会在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上存在分歧,中国控制信贷的步伐迟迟无法迈进。前者希望严格监管,后者则担心冲击到银行利润。

据WSJ,中国央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官员表示,中国旨在抑制信贷过度膨胀的努力正挚肘于这两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内斗,两个部门在对所谓的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方面分歧尤为严重。

这些官员表示,中国央行担心银行想方设法将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该行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不愿加强对银行与影子贷款机构交易监管的做法感到不满。影子银行是一系列在正规银行渠道之外发放信贷的正式和非正式机构。

这种分歧凸显出中国央行与银监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国央行的主要职责是维护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稳定,而银监会的主要职责是对正规银行业的监管。这两者对影子银行的信贷行为都没有明确的监管权限,影子银行是中国金融业体系中发展最快的领域,通常放贷给被认为对传统银行来说风险过高的借款人,包括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大企业。

中国和海外的经济学家们警告称,中资银行通过与影子贷款机构之间复杂的交易安排来规避贷款限制,这加大了中国对债务的依赖程度,并威胁到了中国的金融稳定。

中国央行与银监会的分歧在2013年秋天进一步加剧。当时中国银监会准备出台一项被称为“9号文”严格规定,这一新规将严格限制中资银行的表外信贷活动,严格控制影子银行的信贷行为。但据知情的银行业高管人士透露,在去年10月底于北京的银监会总部的一次会议后,包括一些最大的中资金融机构代表在内的银行家们抱怨称,新规将降低中资银行的资本水平并对银行利润造成冲击,之后银监会大幅减弱了这一新规的力度。

其中一名知情人士称,新规遭到了银行的反对,银监会听取了银行的意见。至于这一规定能否、何时及以何种形式出台,目前还是未知数。上述银行业的高管们称,虽然“9号文”原定于2月1日开始实施,但相关工作尚未完成。

中国央行的官员担心,银监会对银行过于保护,不愿采取足够严厉的措施对银行进行监管。中国在10年前通过将中国央行的部分功能剥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中国央行目前正在想办法收回部分移交出去的权力。

银监会官员说,存在银行业利用影子银行机制来规避监管的风险,但行业利润被严重蚕食、资本萎缩也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权衡。

中国央行和银监会负责媒体接待的官员没有就监管计划的细节问题予以答覆。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债务就一路激增,速度接近美国、韩国、欧元区及其他经济体之前的情况,它们的借贷都曾一度膨胀并破裂,进而导致了严重的衰退。

放贷规模增加最快的就是影子银行,包括银行业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贷款子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典当行以及其他非正式出借方等。根据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的估计,2010年至2012年间(正是在这段时期传统银行业缩减了放贷规模),中国影子银行的放贷规模增长了一倍,达到人民币36万亿元(合6万亿美元),约占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9%。

很少有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经济将大幅滑坡,至少短期内不会如此。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说,现在的担忧是中国会否重蹈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覆辙。他指出,金融风险正在继续发酵,政府不断推延结构性改革,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这催生出僵尸银行和僵尸公司,最终会削弱GDP并造成金融领域病情恶化。

中国央行基本没有能对付影子银行的直接手段。自去年6月份以来,央行抬高了银行间贷款利率,意在让银行业的表外借贷活动以及其他影子贷款机构没那么容易得到信贷。然而,此举饱受外界诟病,因为利率的飙升令市场陷入恐慌——去年6月份银行间利率一度飙升至30%,而且这种情况在10月份和12月份又接连上演。

但央行此番努力在影子银行身上却收效甚微。据瑞士银行(UBS)数据,2013年6月至11月间,表外贷款的增长速度和2012年同期不相上下。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经济学家、前央行货币顾问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说,央行的这一策略没有奏效;现实是,过去数年里央行的货币政策一直相对偏紧,但是影子银行却越来越普遍。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央行一直试图凭藉其在金融稳定协调委员会(一个机构间组织)的领导力,来削弱银监会的权力。该委员会成立于去年8月份,成立目的是处理影子银行问题,但基本被束之高阁。

上个月,中国国务院下发了“107号文”,提出了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框架,并要求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在监管影子银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据银行业高管和中国央行官员透露,国务院正在开会讨论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一旦建立,将使中国央行能够直接参与银行业务的监管。

当前围绕影子银行的争论核心是中资银行越来越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将企业贷款“伪装”成银行间贷款。这种贷款经常通过银行间市场的交易网络发放。由于是以风险较低的银行间贷款的形式出现,此类贷款可以帮助银行规避监管部门对信贷投放的限制,同时又可以隐藏企业贷款的风险。

这样一来,银行就可以根据这些贷款安排更少的资本和准备金,使账面看起来较实际情况更加稳健。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分析师估计,截至2013年6月,银行用这种办法可能已发放了人民币2万亿元的贷款。这个数字占到信贷总额的近四分之一,而参与这种交易最多的是中小银行。

在去年第三季度的货币报告中,中国央行特别指出此类贷款的迅速增加令人担忧,并要求进行更强有力的监管。央行在报告中称,一些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发放企业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效力。

据监管部门和银行业的人士称,银监会最初打算用“9号文”来制止这种后门操作。但在与银行业进行多轮磋商(包括去年10月份的会议)之后,银监会降低了要求。《华尔街日报》看到的去年11月份中资银行传阅的拟议监管规定显示,修改后的提议并没有包括任何可能制止这种行为的措施。

比如,修改后的拟议条例要求银行根据银行间贷款安排资本和储备,而并不要求银行将这些贷款视同企业贷款。另外,根据拟议的规定,银行对任何单一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将不得超过该机构 资本的100%,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将不得超过其 资本的25%,对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将不得超过银行存款总额的50%。

但银行业管理人士和分析人士称,多数中资银行原本也没有超出这一限制。上海的研究机构数库财务(ChinaScope Financial)首席执行长刘彦(Tom Liu)称,这是非常宽松的限制。

中国东北部地区一家中型银行的高管称,这是监管部门与银行之间达成的妥协,如果最终敲定当前这个版本的监管方案,该规定不会对我们的资本水平和盈利产生太大影响。

香港智库机构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Fung Global Institute)院长、中国银监会高级顾问沈联涛(Andrew Sheng)表示,银监会试图不偏不倚,在影子银行以市场为导向时允许其存在,同时又控制那些需要应对的风险。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