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日争执不已 外交攻势是否奏效?

中日在钓鱼岛问题和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上持续争执,从双方相互指责发展到在国际社会各自表述,争取国际支持。

学者认为,这一轮中日争执不断升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东亚地区的长期战略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围绕钓鱼岛争端、靖国神社和历史问题发生的相互指责、斥骂,在国际平台上各说各话,核心则是中日两个东亚强国的角力。

“挑战现状”

中国和日本驻英大使周三(1月8日)共同参加BBC电视新闻旗舰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分别接受著名主持人帕克斯曼采访,媒体称之为“交锋”。

日本大使林景一在采访中强调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并指责中国试图以武力和威胁改变现状,中国大使刘晓明则强调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无视侵略历史。

日本指中国借钓鱼岛争端挑战现状,中国则指日本挑战战后秩序。

日本法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赵宏伟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表示,中日此番争执,钓鱼岛争端和参拜神社及二战历史问题看似两件事,实质上焦点是亚太地区的力量格局。

他说,争夺的关键是日本能否在亚太地区形成与中国对抗的战略力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问题专家吕晓波认为,亚洲两强并存的局面很难想象,也很难。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实力猛增,而日本则经历了长期的停滞,造成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

因此,中国希望改变地缘政治格局现状,而日本则希望保持现状;而保持现状就需要挑战“战后秩序”,通过修宪摆脱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受到的种种限制,包括不得拥有军队等。

吕晓波说,崛起的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正在寻求更大发言权、更多参与、施加更大影响,这是必然趋势,美国和其他重要国际力量都已认识到这一点。

美国也认识到中国在东亚的强国地位无可否认;美国并不希望中日爆发冲突,也不愿看到日韩关系紧张,因为两者都可能让华盛顿陷入两难处境。

他说,美国更希望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再平衡能够通过“不那么对抗性的途径实现”。

“唐吉诃德”

钓鱼岛争端始终是中日关系中的一根刺,这次更令国际间担忧可能成为中日擦枪走火的导火索。

有网友指出,日本以弱示强,以退为进,故意把自己摆在一个弱者位置,反而会得到西方人的同情和欣赏。

日本指责中国试图以武力改变钓鱼岛现状,但赵宏伟表示,“我不认为日本特别重视钓鱼岛”。

他说,中国以前也只是把钓鱼岛问题定为领土争端。

现在,日本希望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强势姿态,以此争取美欧和亚洲国家的支持,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形成战略力量平衡。

中国要打破日本的这个战略设想,则把领土争端纳入战后国际秩序范畴来论说,以此提醒世界关注日本的军国主义过去。

日本也在为此轮中日争执争取国际支持,最新外交行动是1月9日宣布与法国达成共识,将加强日法军事联系。日法外长和防长当天在巴黎举行了会谈。

法新社说,在中日钓鱼岛争吵升级时,法国表示法日双方认为应采取切实行动强化两国的国防科技和产业。

此前,日本外相已经访问了西班牙,希望通过加强与西班牙和法国的关系扩大日本在非洲和拉美的影响。

吕晓波说,国际社会对中日之间的紧张确实感到担忧,但更关注中东局势。

欧盟整体来说似乎取较中立的态度;欧洲不希望看到中日之间爆发冲突,也不想得罪哪一方,不希望看到紧张加剧。

“超越过去”

据日本共同社发自巴黎的报道说,法国敦促中、日、韩三国应该建立面向未来的关系。

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在9日的记者会上说,“为了构筑友好关系,(三国)有必要采取超越过去的姿态。”

赵宏伟认为,法比尤斯此言更多可能是对日本的敦促。

他说,现在日本看上去好像单枪匹马在挑战一个庞然大物、“超级大国”,就像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

而唐吉诃德这个小说人物一方面令人同情,同时又被认为“情绪化、理想主义、不合时宜”。

吕晓波认为,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令日本在这场被搬上国际舞台的中日争执中失了道义分。

针对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之举,欧盟曾表示“不具建设性”。

曾为自己在纳粹时期的历史沉痛道歉、深刻反省的德国在历史问题上较敏感,因此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持批评态度。

法比尤斯则表示,这个“敏感问题”应该首先由历史学家研究,并建议以“开放的形式与他国进行讨论”。

安倍曾提出直接对有关国家领导人解释自己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但北京称除非安倍向亚洲人民认错,改弦易辙,否则中国不欢迎安倍访问北京。

至于中日此番交锋将如何收场,目前尚难判断,但赵宏伟认为安倍在历史问题上可能不会再打强硬牌。

“日本民众中不满中国的比例是比以前高,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支持政府去挑战中国,”他说。

对于唐吉诃德,国际间或许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但同情不等于赞成。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