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洛克比空难之谜仍然未解

25年前,一架美国客机在洛克比市上空爆炸,造成270人遇难。事到如今,这场袭击惨案中仍然有许多未解的谜团。

1988年12月21日,一架波音公司的747型飞机坠毁于苏格兰小镇洛克比。机上所有243名乘客以及1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此外,还有11名洛克比居民也在飞机坠毁的地点丧生。人们在残骸中找到了塑胶炸药塞姆汀的痕迹。虽然有多个组织,尤其是伊斯兰组织声称对此次袭击事件负责。但人们还是很快就怀疑上了利比亚,这个一直和美国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

25年后,虽然英国当局就此展开了多年的调查,国际法庭也做出了审判,虽然一位利比亚情报机关官员被判后获得减刑,利比亚政府也支付了赔偿费用,但与这一袭击事件相关的问题还是比答案多。德国记者兼秘密情报问题专家埃恩伯姆(Erich Schmidt-Eenboom)认为:"洛克比的背后是一场谜一般的袭击事件,人们从中可以看出,在国际恐怖主义的地盘上,有太多的参与方和阴谋论。"他对彻底澄清洛克比空难不抱多大希望。

充满矛盾之处的审判

科赫勒尔(Hans Köchler)做出了更为具体的指责。这位奥地利哲学家2000年被联合国秘书长以观察员的身份派遣至海牙国际法院了解洛克比袭击案的审讯工作。当那里的苏格兰法官宣布将一名利比亚情报机关工作人员无罪释放,并判处迈格拉希(Abdelbaset Ali al-Megrahi)终身监禁时,科赫勒尔也在场。他说:"我所了解的一切告诉我,这是一起误判。"

这位联合国观察员介绍说,整个案件的取证过程令人匪夷所思。比如说,作为最重要证据的一个指甲大小的电子元器件在调查开始数月后才浮出水面。而这个元件被指是一家瑞士公司向利比亚提供的引爆装置的残骸。科赫勒尔指出,如果这个残骸真的曾经是炸弹的一部分,那它在爆炸的时候早就应该化为灰烬了。他说:"苏格兰的物理学家们做过塑胶炸弹爆炸的实验,爆炸后产生的只会是一团超高温的气体,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留下。"

这个瑞士公司随后作证表示,空袭事件过去数月后,警方取走了一块与涉嫌引爆装置相同的样品。调查人员在庭审过程中出示的证据正是这个样品的一部分。联合国观察员科赫勒尔指出,类似这样荒谬的事情贯穿于整个庭审过程。其间有两个男人一直在现场,但他们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任何庭审纪录上。科赫勒尔认为:"这是两名美国FBI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审判期间一直和原告团亲属有所交流。"

卡扎菲战术上的退让

对于记者兼秘密情报问题专家埃恩伯姆来说,洛克比空难的审判是一种政治审判:"庭审的过程及结果都清楚地表明,有人在幕后交易,为的不是查明真相,而是让双方都能保住政治上的脸面。"埃恩伯姆相信,美国从这起袭击事件之后就想法设法找到摆脱这位令他们憎恶的利比亚革命领袖卡扎菲的办法。最晚在1986年柏林"拉贝拉"(LaBelle)迪斯科舞厅的美军官兵遭受炸弹袭击后,布什总统就开始寻找推翻利比亚政权的理由。当时的证据清楚地表明袭击方来自利比亚,后者希望为两艘被美军击沉的战舰报仇。作为对"拉贝拉"事件的回应,华盛顿向利比亚政府所在地区发起了轰炸袭击,卡扎菲的一个女儿在袭击中丧命。

所以,卡扎菲当时就知道美国政府想"除掉"他,所以他也曾为自己寻找后路。当国际社会打算把洛克比空难的账记在他头上,并对其实施了制裁措施时,卡扎菲已经处于穷途末路的状态。所以他主动提出让两名该国情报机关的工作人员接受苏格兰法庭的审讯。其中唯一的条件是,必须在一个中立的地方举行庭审。就在卡扎菲于1999年4月确实交出了这两名情报机关工作人员后,国际社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卡扎菲突然不再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而是一位可以与其进行对话的总统。随后,卡扎菲甚至愈发表现出就为受害者家属支付赔偿金而展开谈判的意愿,但条件是西方必须放松对利比亚的制裁。

要石油不要真相

审判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的,参与各方突然更愿意息事宁人。甚至连唯一被判刑的人也有可能被提前释放。当卡扎菲2002年正式宣布为袭击事件负责,并随后向受害者家属支付了高达25亿美金的抚恤金后,这位革命领导人又重新回到了国际政治的大舞台。埃恩伯姆认为:"这是一种战术,为的是重新融入国际社会,并继续和英国开展石油贸易。"

时至今日,人们只能猜测谁是洛克比空难幕后的真正黑手。经常被提及的一方是伊朗,还有当时与多起袭击事件有关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但是,有关证据彼此矛盾。看来,洛克比空难25年后,已经没有人一定想知道事实的真相。世界政治格局早已改变,当时的动机放在今天不再值得一提。洛克比空难中唯一一个邢犯于2009年因身体健康的原因被释放,并于2012年死于癌症。只有像当时庭审观察员科赫勒尔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才会要求重新审理洛克比空难事件。他认为:"这对重树人们对国家和司法的信心尤为重要。因为有许多苏格兰人都相信,洛克比空难的审判过程并不符合法治国家的原则。"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