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都说传统相声有味,有味怎么定义

我觉得这事儿是这样的——

1. 新相声不一定都“没味儿”。传统相声也未必都“有味儿”,这事儿不能说得那么绝对。比方说,很多1980年代的相声,都很值得细品。

2. 直观点儿说,怎么着才叫“有味儿”呢?一段相声,能让你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反复听仍觉得有趣,甚至每隔一段时间重听,还都能发现 新的有趣之处——用经济学的词儿来讲可能得说成是边际效益递减得比较慢……这就叫“有味儿”。反之,就叫“没味儿”。

3. 我觉着相声的“可反复收听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衡量相声作品品质的重要指标。

4.相声没味儿就导致每个段子的生命周期都特别短。大家听了这段儿就盼下一段儿,老盼着听新的,甚至天天抱怨演员怎么还不出新段子……这未必好。

5.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为什么戏要听熟的?因为欣赏的已经不再是剧情,而是技巧和感情。

6. 而由“熟”到“听不腻”,又是一重天。

7. 白糖水,喝到嘴里是甜的,可甜过去也就甜过去了。喝茶,刚入口未必觉得如何,得慢慢品、甚至得多泡几次,才觉出那点儿回甘来。这可能就是没味儿与有味儿的区别。

8. “有味儿”的原因,我猜不外三点:精致、丰富、深刻。让作品变得“没味儿”的原因,也就是其反面:粗糙、单调、浅薄。

9. 什么叫精致丰富深刻?可以看看 @李夏炎 回答里举的那段例子。关于“文章会”里那几句捧哏台词的解读。那就叫精致丰富深刻。

10. 因为精致丰富深刻,所以“有味儿”,所以禁琢磨,所以值得一句一字地听。反之,就让人觉得寡淡,听一遍就该打硬盘里删了。

11. 传统相声,往往是一段相声被好多演员表演了好多年,不断在观众面前检验、打磨修整的,所以,精致丰富深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跟那些供人把玩的手把件儿似 的,那么多年了,都养润了。而现在的相声作品,很少有哪段儿是大家都来演的了。老张说的段子就是老张说,老李肯定不会碰,老李创作的,老张也不会拿来表 演。而且,刚才也提到了,观众、专家们也不断要求演员出新作品,好像重复说一段已经说过的段子是一个很丢人的事儿——手把件儿,玩一天就换一个新的,结果 必然是哪件儿也养不出来。速生,速朽。

12. 我以前引用过一句曹禺先生的话。是一篇别人回忆曹禺的文章里提到的。我觉得说得特别透。他说:新奇的东西是以奇取胜,所以新奇的东西不一定好,而好的艺术永远新奇。

13. “永远新奇”。让你尝到的每一口都像头一口那么好吃,那么惊艳,那么愉悦……可能这就叫“有味儿”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