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澜沧江大坝移民 没办法只好抗议?

(博谈网记者周洁编译报道)从远处,康良洪(音)和他的妻子看上去像小白点,蜿蜒地走下陡峭的山坡。走近之后,你可以看到他们一只胳膊抱着袋化肥,用另一只胳膊在一把一把地朝土地上施肥。

13年前当他们被从平坦的河谷搬迁来这里的时候,康良洪并不擅长做这个。2000年的冬天,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来自8个村庄的近4000人,为了给大朝山大坝“让路”,被安置来了爱华镇。大朝山大坝建在澜沧江(在中国境外叫湄公河)上 ,是澜沧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大坝。

但现在在爱华镇,人们缺饮用水,也缺水灌溉。云南正处于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这些被搬迁的人们想知道:为什么花费了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330万美元)的灌溉工程,现在却一点用都没有。

干涸的灌溉

在生产队的一块玉米地里,李世龙(音)指着一条管道和水渠说:“在我们搬来这里之前,他们就挖了。安置局说,那个耗资了647万元(100万美元)。把水从凤庆引来这里灌溉,每年的成本是10万元(16400美元)”,“但两年后,安置局就停止支付水费了”。

面对记者的询问时,安置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解释说,该计划是要通过种植玉米或商品林,而不是种植大米,来减少用水。但正如李世龙和其他村指出的那样,他们已经在种植玉米,但仍然没有足够的灌溉用水。

四个移民安置区——橄榄箐、瓦瑶坝、红豆箐和回营坝,都遭遇类似的问题。这些都是陡峭的山坡,一旦森林被砍伐,就没有任何东西能保护沙质土壤遭受侵蚀。这里的土地贫瘠、干旱,意味着收成很少。几年前,这里的稻田都得到了灌溉。现在,李世龙田里的收益已经减少了一半,他现在每年要多花800元钱(130美元)买化肥。“再过十年,我甚至都无法种植玉米了。在我们过去居住的河谷,以前一年的粮食收成可以供你吃两年。”

此外,还有饮用水短缺的问题。杨文伟(音)说,村民们90%患有肾结石。三年前,因为痛疼,他不得不被用救护车送往医院。康良洪说,他的肾结石痛到让他把床板都踢成了几块。

没办法只好抗议?

每年除了一个月的农忙,李世龙成了“专业访民”。自从被搬迁到橄榄箐,他每年都要去县城好几趟,试图能解决土地、水、路的问题,也希望能拿到政府承诺给他们的赔偿。每次去,同行的有十几人到一千人。在此期间,安置局已经有了八个不同的头头,也有四个不同的副县长分管安置问题。

有一次,李世龙走进安置局,看到一名工作人员在往抽屉里藏一份文件。他抓起来,看到上面说被搬迁的村民应得到435元(70美元)的新农费,而不是他们实际得到的235元(38美元)。那名官员说弄错了,并补发了钱。

李先生回忆说,在2003年,有一次有近1000名村民在安置局外抗议了3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后,当局抓了33人。

大朝山大坝是计划在云南澜沧江上修建的15座水坝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有4座水坝已建成并正在营运。

我离开橄榄箐那天,李世龙带我去看了一个池塘,从田里冲刷下来的沙子已填满了那个池塘。还有8个类似的池塘,往池塘里输水的管道不到一名男子的手腕粗。这些池塘是当地1300人唯一的饮水水源。但泥土侵蚀已导致了这些池塘充满了淤泥——刚疏通一天,一夜的大雨就能把池塘又填上。

李先生在一个池塘出水口处捡起了一个农药瓶。在附近农田施放的农药会被冲进这个水渠里。

他说,要解决大朝山大坝的移民问题,至少需要一代人。

(本文译自《中参馆》11月21日刊登的特别报道“因湄公河上的大坝被迫搬迁”。)

原文:Displaced by the Mekong Dams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