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悲壮的南京大撤退

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军部队

南京保卫战最让后人攻击的无非是最后的撤退,过去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多丑化此次撤退的真相,借此攻击国军无能卖国,在抗战中作战不利。

事实又是什么样呢?

南京保卫战在12月5日打响,8万国军在南京外围同3倍数量的日军激战到12月8日,由于力不能及,伤亡很大。加之兵力不足,阵地四面都是漏洞,激战4日之后,守军被迫退守南京城防阵地。

从12月8日开始,日军集中6个师团大部主力,总兵力近20万人四面围攻南京城,战斗基本在南京城墙外0到3公里范围内激烈进行,战至11日,南京外围两个支点雨花台阵地守军88师两个旅伤亡殆尽,该阵地随时可能失陷。雨花台一旦丢失,距离雨花台近1公里的中华门(南京最大城门之一)就守不了几个小时。

在进攻中华门的同时,日军各部同时强攻光华门,太平门,通济门,中山门,水西门,尧化门,紫金山等等南京的东南西三个方向。

日军海军试图从南京城北面切断守军通过长江的撤退路线,一路击破镇江要塞防御,逼近南京城东仅仅15公里的乌龙山要塞,暂时被江防炮台阻拦住。

乌龙山要塞当时仅有十几门火炮,只要日军轰炸机一次猛烈轰炸就很难幸免。但要塞炮台守军和驻守此处徐源泉第2军团两个师死守不退,让日军炮舰无法进入南京长江水域。

此时攻城日军重炮如雨点落在城墙上和城内,其中包括不少150毫米以上的重炮,当时南京一部分城墙已经坍塌,日军借此冲入城内。

光是光华门一处,前后几日战斗中,日军不下三四次冲入城中,都靠守军87师和教导总队,宪兵团一部拼死抵抗,才保证此处没有失陷,激战中王敬久87师的旅长易安华壮烈殉国。

而日军主攻的紫金山高地,由于中央教导总队的死守,核心第一峰阵地还牢牢控制在国军手中。但激战中,紫金山战略要地第二峰和老虎洞先后失陷,教导总队第一旅参谋长万全策将军,第三旅副旅长雷震先后殉国,官兵也有相当的损失,紫金山的防御也很艰难。

战至11日,南京城摇摇欲坠,各部虽然奋力抵抗,但已经极为吃力。所有战斗都发生在南京城墙下0到5公里内,仅靠一道薄弱的城防工事支撑,从军事上说,想守住南京城已经不可能了。

当时蒋介石对南京的情况极为关注,在武汉指挥部期间,每天都是询问和指示的电报。

当11日的南京战况传到蒋介石处,蒋根据一般军事常识判断,认为南京城已经不可守。

于是在11日中午,蒋介石正式电告南京卫戍总司令唐生智,下达了撤退令:如情况不能持久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电报传到唐生智这里,当时城内已经万分危急,陆地方面日军从东南西三面强攻,唯一没有被日军封锁的北面,也就是长江一线,其实日本舰队也只是暂时被乌龙山炮台阻挡,随时可能杀到挹江门长江段,完全封锁国军撤退的道路。

从任何角度来说,唐本来应该立即组织撤退,尤其应该将一部乘着11日的夜色撤退,因为日军在抗战初期和中期一般在夜晚不做进攻。为什么呢?因为夜战敌我难分,日军无法发挥火力上的优势,容易造成较大伤亡。

没想到的是,在这种紧急关头,作为南京最高指挥官的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居然并不清楚南京的危急情况。

他异想天开的认为南京可以守到至少15日,并且在蒋介石下令撤退后,自己决定南京守军在14日夜开始撤退。

更有胜者,唐生智居然直到12日凌晨2点,才召集参谋们制定撤退计划。

而且这个撤退计划也并没有保密,当时全军可能撤退情报开始通过电话下达守军各高级军官中,师长旅长一级大都得到了消息,而团长营长等消息比较灵通的也知道了。

因为唐生智人为的延迟撤退整整24个小时是不可饶恕的,也最终导致南京撤退出现了灾难性的结果。

就在唐生智浑浑噩噩,做着白日梦的时候,南京情况急剧恶化。

战至12月12日上午,城南雨花台高地失守,驻守此处的孙元良88师两个旅全军覆没,仅剩2000多轻重伤员靠绕城墙才勉强突围到下关码头,两个旅长高致嵩少将,朱赤少将壮烈殉国。

日军随即强攻中华门,被孙元良率领剩余2000多官兵拼死阻挡,暂时阻挡了日军进攻,两军一直激战到傍晚,战至下午3点,孙元良才接到电话,让他立即去卫戍司令部开会,他赶忙离开中华门前线。

光华门阵地也几乎失守,城墙被炸塌了80多米长的一段,依靠87师拼死巷战,勉强阻挡住日军。

直到此时唐生智才知道情况紧急,并且在12日晚17时正式下达了撤退命令。

而当时中山门已经三处被日军炸塌,中华门也多处塌陷,光华门更是炸出一大块空挡,其他各城门也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害,守军弹尽援绝,如88师几乎全军覆没,实在无法支撑。

日军各部从中华门,通济门,光华门,中山门,太平门涌入南京,国军残部随即进行有组织和自发的反攻和巷战。日军在这种抵抗下,并没有什么进展,加上很快到了夜晚,日军暂停了进攻的势头。

这些国军勇士以自己血肉之躯为撤退的战友赢得了宝贵的12个小时时间。仅仅中华门内附近,战后清理的殉国战士遗体就有近千具。

撤退令下达的时候,其实南京城已经被日军攻破,中华门等各城门,离南京市中心的新街口鼓楼不过3、4公里的距离,日军重炮甚至已经横穿整个南京市,炮弹从城南雨花台打到城北的挹江门,一天之内炸死了上千人。

这种情况下,对于任何国家的军队来说想守住南京已经是不可能了。

这里不得不提起唐生智了。

我们不能把南京保卫战的责任全部推给唐生智,但其要负有主要责任。

客观的来说,南京保卫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敌我力量悬殊,南京又不适合防守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南京沦陷的责任并不在唐生智,因为南京肯定会失陷的。

甚至我们可以说,南京保卫战直到12月10日之前,唐生智并没有太大的错误。

唐此次最大的问题在于组织撤退不利,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组织,属于严重的失职罪行。这导致国军撤退出现重大问题,白白殉国了3万人,其中2万多人或被日军直接杀死在江边和长江上,根本无法抵抗,或被日军俘虏后集体屠杀。

唐生智是湖南军阀出身,还是保定军官学校出身,应该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不是泛泛之辈。当时哪怕是个军校学生也知道,按照一般军事常理来推断,如果防御不太可能成功,那么最需要的就是提前组织撤退的一切事情。

而蒋介石告知唐生智也是南京守一守,但并不是死守,一旦坚持不住就要撤退,显然蒋也是暗示唐需要提前准备撤退的。

但唐自己做的怎么样呢?完全是一塌糊涂,不但不作为,甚至倒行逆施。

公正的说,在敌军逼得如此之紧的时候,想要妥善将南京剩下的6万大军撤退并不容易。自古以外,在自己占有优势情况下获胜的所谓名将其实并不算很了不起。从古至今,约有8成多战争的结果都是占优势一方获胜。

而自己占劣势,却能反败为胜的战例,在历史上极少。比较著名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都是千古传唱,他们的指挥官也多是真正的名将。

而能够在极端劣势中从容撤退,保存自己有生力量,最终能够反败为胜的,在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而一般能够领导他们的指挥官,都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是极为了不起的人物。

当时最著名的无非是林彪在四平战役中的撤退,他公然违背毛泽东的命令,将主力撤到松花江以北,经过一段时间恢复了元气,随即发动反攻,最终获得了辽西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随后又攻入关内,获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一般认为,林彪一个人就打垮了国军一半力量。

唐生智显然不是林彪,无论能力还是心态。

唐生智是旧军阀,能力在国军中也不算一流,这种艰难时候他显然不能胜任这种角色。

况且从1930年反中央失败逃亡以后,长达7年多没有带过兵,能力经验都有相当的减退。

心态上,李宗仁认为唐生智要求守南京主要是出于私心,想获得兵权,这并不能说没有根据。唐生智虽然战前号称要和南京共存亡,但实际他显然并没有这个心理,不过试图在南京获得军事政治资本。一旦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也就决定了他在南京保卫战发挥必然是以政治表现为主,以博取好名声,军事则放在第二位,尤其对于政治上不利的所谓撤退更是放在了次要位置。

为什么说唐生智在撤退中有巨大失误,主要从4点来看:

1.对于撤退时机选择的问题

上面已经说了,南京最后的城防战斗在8日打响。从一般军事角度来说,任何人都知道,南京城防绝对守不了几天的。其实从8日开始,一直打到11日,国军每天伤亡4000,5000人左右,4天伤亡近2万人,各线阵地摇摇欲坠。

打到11日,唐生智自己电报给蒋介石说到情况艰难,说明他还是大体知道这个情况的。在11日之前唐生智没有下令和准备撤退,如果还能以一句“委员长没有撤退令”作为搪塞,那么11日中午蒋介石下令可以撤退以后,唐生智居然将撤退时间订到3天后的14日夜,显然就是莫名其妙的事情。这说明唐生智其实根本不了解南京城防情况。直到12日上午雨花台失陷,唐生智这才知道南京城实际已经被攻破,不撤退已经不可能了。最后他居然又拖了5个小时,直到在12日晚上17点才正式下达了撤退令。这样一来,从蒋介石下令撤退,到唐生智下令撤退,整整延迟了30个小时。

要知道当时20万日军在南京四面围攻,国军以巨大的代价死守,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大量战士伤亡。这30个小时对于南京来说是极为重要,关键的。

唐生智作为南京的卫戍总司令,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做出如此失误的判断,实在是极大的失职。

如果唐生智在蒋介石下令撤退后的几小时后,也就是11日当晚就下达撤退令,并且让一部先撤离,同时立即准备渡江条件。那么后来3万死于撤退路上和被日军俘虏杀害的国军战士中,至少有大部分人能够撤退成功。

2.对于撤退的准备问题

对于大军撤退,一定要有完善的准备,这是任何一个军人,哪怕小排长也知道的基本常识。

而唐生智的准备如何呢?可以说不但基本没有准备,甚至更是倒行逆施。

南京一旦开战,陆路的东南西三个方向肯定会被大量日军团团围住!

南京城不大,环城的城墙不过30多公里,从城南到城北两个城门间距离不过7、8公里。20多万日军包围南京,肯定是层层包围,包围圈是非常严密的,恐怕连只兔子也不容易突出去。

那么任何人都知道,对于国军守军来说,最安全的撤退路线无非是北面的长江,因为此处还没有日本海军的封锁。当时日军海军连接被江阴要塞,镇江要塞,乌龙山要塞阻挡,短时间内无法封锁南京北面的长江江面,而南京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也暂时没有日军。

那么,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从南京城北的长江撤退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因为一不用战斗,二只要渡江成功也就基本甩掉了日本追兵。

可是长江不是小江小河,南京这一段宽达1.5公里,水流湍急,必须通过船只才能渡过。那么,准备大量船只准备渡江撤退,这就是连最笨的人也清楚的基本常识。唐生智作为老军阀,保定军校毕业生,他做的怎么样的?

事实上是唐生智几乎没有准备,并且反其道而行之。

10日,日军全线攻击南京城防阵地,唐生智下令死守南京,并且宣布自己要和南京共存亡,同时一再在媒体上发表慷慨激昂的共存亡声明。

其实为了鼓舞士气,这样做做也是对的。但宣传是宣传,实际是实际,既然事实上不会真正在南京拼到最后一个人,实际上还是要准备撤退的。

但没想到的是,唐生智居然在行动上也按照破釜沉舟的样式来做。

为了表示自己共存亡的决心,唐生智做了几个莫名其妙的部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之后的撤退。

他首先在之前将南京码头里运输量最大的两艘大轮船撤退到武汉去。这两艘轮船每艘可以单次运输800人,45分钟来回一次,在日军飞机无法轰炸的夜晚14小时至少可以运输3万人以上。

之后,唐生智还下令宋希濂36师控制南京城北通向下关长江码头唯一的城门挹江门,任何官兵没有唐生智的命令不允许通过挹江门。

宋希濂根据命令基本堵死了挹江门,并且命令部队阻挡一切人,有不服从命令的一律格杀勿论。

后来撤退时候36师同撤退的国军发生冲突,导致数十人中弹伤亡。而唐生智下令堵塞的城门导致撤退到挹江门以后出现了大混乱。

当时各部不下4万军人和数万难民全部聚集在挹江门内,从仅剩的一个城门洞,只有7、8米宽的中间一个城门冲过去。接近10万人想从这么狭窄的地域通过,肯定会一片混乱。

因为人多城门窄,日军近在咫尺,日军火炮又轰击到挹江门附近,城门附近秩序因此完全大乱。期间各部拥挤过挹江门,就是人贴人,如果一旦跌倒肯定会被踩死,谁也救不了谁。比如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谢承瑞,由于负伤很重,在拥挤过挹江门的时候跌倒,不幸被踩死。

突过城门以后除了74军,教导总队,宪兵团等部队,很多国军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国军一部就此溃散了,之后没能有组织的撤退和抵抗。

同时由于挹江门被阻塞,大量军民拥挤在城门附近,日军重炮远程轰击挹江门,轰死于挹江门附近的国军官兵和难民总数不下千人。一颗炮弹落在人群中就能炸死好多人。

除了以上两点以外,唐生智还下令长江码头一线所有船只,全部由宋希濂36师控制,但根据宋希濂回忆,其实真正控制船只的是唐生智的司令部。你控制就控制吧,控制以后也要妥善组织啊,包括分配船只,组织上船等。

但没想到撤退刚开始,唐生智自己先开溜,由于撤退的很急,连参谋长都没一起上船。唐生智跑了以后,控制船只的司令部军官也随之撤走,导致船只大部分实际出于无人管理的情况。撤退中一部分船只根本没人组织,大量官兵各自凭本事拥挤上船,完全乱了。

唯一的好处就是当时各部师长旅长并不是傻瓜,没有把自己部队的存亡完全投在唐生智身上。中国人事事靠自己,也不能说是聪明还是悲哀。几个师大多自行准备了少量船只,从而保证自己一部撤退成功。如果没有他们的自发准备,光靠唐生智,恐怕突围出来的国军绝对不会达到3万多人,能有个1万人就顶天了,怕是有5万国军会死在撤退路上或者被俘后被杀害。

除了以上三点,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唐生智在整个南京保卫战期间,并没有征集船只,准备将来的渡江。你说是因为南京附近没船导致无法准备,最终死了这么多人吗?并不是这样。仅仅江阴阻塞线,国军就征集了几百艘运石头和运盐的民船沉在江阴一线。这些船只不同于普通的渔船仅能载十几人到几十人,他们吨位较大,可以容纳数百人。如果唐生智早有预计,随便从其中挑选100艘船只,20小时也可以将4万人中绝大部分国军撤退到长江北岸,甚至连大部分难民都可以撤走。

甚至,就算没有船只,唐生智也完全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像后来的宪兵司令萧山令那样,组织官兵提前扎木排,木筏,然后由粗通水性的军人乘坐这些东西走。再搞一些辅助漂浮物,由水性较好的士兵借助他们过江(守军中还有约2万广东兵,大部分会水),完全不会水的则坐船过江,这样也是可以的。

可惜以上都是老萨纸上谈兵的幻想,实际上唐生智连根毛都没做,而是自顾自的先开溜了,留下几万国军官兵自生自灭。

这个责任不是你的,是谁的呢?

3.关于撤退的计划

唐生智对于南京大撤退的组织号称抗战历史上最牛逼的组织,甚至可以载入世界军事吉尼斯记录。

看看当时的记载,在12日17时唐生智召集各军师长召开布置撤退的会议。会议开始,他问大家还有多大把握守住,在座高级军官没有人说话。

他随即拿出蒋介石在11日的撤退令,让他的参谋长周斓给每人发了一份油印的撤退突围计划,然后就宣布撤退。

随即,唐生智乘车立即离开司令部赶到江边,坐一艘自己留下的小轮船溜了。

原来整个6万大军的撤退工作,就一张油印纸就搞定了。

这张纸上面仅仅简单的注明了各军突围的路线!

原来组织几万大军作战就这么简单,按照这种思路,那还要参谋部,司令部,国防部干什么,找个秘书随便写一张纸,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了。

这种指挥简直就是犯罪!

纸上要求国军88师、87师从南京城东南突围;

要求国军教导总队,粤军66军,83军从南京城东面突围;

要求国军74军从南京城南面突围;

除此以外,命令徐源泉第二军团死守乌龙山要塞,守不住则渡江到江北。

而防守挹江门的36师,宪兵部队,其他部队从挹江门外下关码头渡江。

简单来说,除了36师,宪兵部队总共不到1万人从下关渡江以外,徐源泉第二军团1万人自己想办法从八卦洲一线渡江,其他约4万人都必须从正面杀出一条血路突围。

实际上,这几乎是笑话了。当时南京城几乎被围成铁桶一般,守军死守几个城门都守不住,拿什么主动击破数倍于自己的日军,然后从容突围呢?况且就算能够侥幸突破城外的20万日军,也不是就转危为安了。

当时南京南边70公里的溧水,西面100公里的芜湖,东面100公里的镇江全部都被日军攻占,以南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内(长江南面)到处都是日军。即使能够从南京城中突出来,恐怕也要天天血战,一路杀过去100多公里才能突围。

这种情况,怕是希特勒的装甲教导师来也会完蛋吧。

实际上后来唯一从正面突围的粤军两个军部队全部伤亡大半,几乎被打散,连83军军长叶肇也差点被日军活捉(被拉夫,后设法逃走)。

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唐生智这么操作,其实是他到12日才醒悟过来,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没有做撤退准备工作。下关现有的船能够把36师,宪兵部队和直属部队约1万人撤走就已经不错了,怎么可能撤走其他剩余的5万人呢。

所以说,唐生智并非不知道正面突围会遭受惨重损失,他采用正面突围,等于是让这些部队自生自灭,万一突围中被日军消灭了,也不关他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比较狡猾的手段。

但唐生智还是有些顾虑的,这个顾虑仍然不是为战士们考虑,而是为了他的官运。之后他居然又下达口头命令,如果87、88师和74军以及教导总队突围不出去(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可以也到下关渡江。

为什么又这样布置呢?这不过是因为上面部队都是蒋介石苦心编组的中央军精锐,唐生智怕他们如果突围都全军覆没了,自己将来不好向蒋介石交代,政治投机也就失败了。

这种无法理解的做法,又犯了军事上的大忌,也就是切不能下达两种自相矛盾的命令,这样一来必然会造成部队的混乱。

这样一来,也就严重动摇了撤退命令的严肃性,等于下达了双重命令,也完全无视下关码头实际的运输量,最终导致数万部队等待撤退实际却没有足够船只。结果就是这些部队退不能退,打又不能打,实际等于溃散了。

最终87、88师、74军以及教导总队都因为正面日军太强,城门被堵死等,最终按照唐生智的口头命令赶到下关码头,却发现根本没有船只让他们渡过。

由于撤退匆忙,过狭窄的挹江门时全军混乱,导致大部撤退到下关时各部已经混乱。除了如74军等部有组织撤退以外,大部撤退混乱。

当时国军数万人在下关一线的长江长达数公里的地域等待撤退,而日军又火力封锁了四周,一部分国军奋力抵抗,甚至主动返回城内作战,但基本全部殉国,余下部队则无法抵抗,遭到毁灭性的失败。

甚至连88师师长孙元良自己都没有能够渡江,被迫藏在难民区躲避一段时间,侥幸躲过后突围。

而教导总队由于死守紫金山,是最后赶到下关的部队,加之伤亡巨大,最终大部分靠小渔船和自己游水过江,伤亡很大。

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是最后撤退的将领,差点死在江中。而后来大名鼎鼎的廖耀湘没有渡江成功,靠躲在栖霞寺躲避了大屠杀,后拼死突围回到部队。

4.撤退的组织

可以说,撤退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以之前说到的四平撤退来说,林彪对于撤退的组织是有力的,自己也几乎守到最后一刻。而二战历史上敦刻尔克撤退之所以成功,也有着成功组织的作用。当时英法军一面誓死阻挡德军前进(开始几天德军奉命没有进攻),另一面组织大量船只从英国赶赴到敦刻尔克。直到德军攻陷敦刻尔克,英法军的全局组织才被迫停止,这样才保证能够撤走了那么多人。

而唐生智下达完命令后自己开溜,把之前号称的与南京共存亡当做扯淡。你跑就跑吧,至少要安排一个可以服众且有能力的军官统筹全局吧,结果也是没有。由于没有统筹的智慧,实际撤退中各部基本以军师为单位各自为战,虽然有无数官兵有组织和自发坚持在南京作战,为大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基本全军覆没,还有南京市市长、宪兵司令萧山令中将这样的优秀军官,组织撤退且顽强抵抗到最后一刻,连本人都光荣殉国,也无法挽回撤退组织混乱的结果。

这点,唐生智要负最大的责任。

更让人发指的是,唐生智居然因为急着开溜,没有等到命令完全下达就走了。结果当时控制挹江门的36师宋希濂部都没有接到命令。面对已经接到撤退令,蜂拥过来的国军大部队,36师奉命不允许通过,还朝天上开枪示警。闹了好一通,最后才放行,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又由于之前将挹江门堵死,此时已经不可能有时间清空了。数万国军就从一个宽仅7、8米且布满沙袋、铁丝网的城门中挤过去,一些人则干脆爬上城墙用绳索和绑腿吊下去,导致之后秩序大乱,再想集中数万人有组织抵抗已经不可能了。

12月13日早晨,日军谷寿夫的第6师团及末松茂治的第114师团首先击破国军殿后部队的拦阻从中华门入城,随后吉佳良辅的第9师团进入附近的光华门,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与萩洲立兵的第13师团其中一部则进入中山门及太平门,该师团的山田栴二旅团组成的山田支队攻入幕府山,乌龙山。

下午,2支日本海军小型舰队包括数艘炮艇和巡逻艇到达长江两岸。

由此,南京东南西北都被日军攻占,南京城沦陷。

随后6个星期,日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正面突围的国军部队

撤退令下达以后,粤军叶肇66军和邓龙光83军大部奉命在12日晚上从正面突围,一路均遭到日军猛烈拦截,突围过程极为惨烈。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66军和83军本来根本不可能突围成功,而日军指挥官华中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和南京一线指挥官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王,第10军司令柳川平助三个人却犯了一个错误。

由于12日全天虽然占领了雨花台,一部攻入中华门等地,但紫金山等地的中央教导总队还在拼死抵抗,加之部分国军还在各城门誓死抵抗,甚至进行激烈巷战。

朝香宫鸠彦王认为国军还在顽强抵抗,并没有撤退的意图,而如果在12日夜间倾全力攻击对日军不利(日军不善夜战,伤亡会很大),准备集中在13日天亮以后全面进攻,一举占领南京城。

同时朝香宫鸠彦王命令日本空军务必在天亮以后一举摧毁扼守长江的乌龙山要塞,让日军军舰可以封锁挹江门外长江江面,撤退切断国军退路,全歼国军剩余的6万部队。

没想到的是,他们延迟的这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却保证了国军大约3万多人撤退成功,不然结果更不堪设想。

这里要感谢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忠勇国军官兵们,是他们的顽强抵抗,迷惑了朝香宫鸠彦王,松井石根,柳川平助三个家伙的判断。

回到粤军这边来,粤军66军和83军在南京作战中遭受一定伤亡,但并不如其他中央军部队那么大,元气还在,也具有突围的条件。

据83军参谋处处长刘绍武回忆,当时他们在驻守光华门和日军激战。12日上午作战到了最后阶段,南京城城墙一线到处都是激烈的枪炮声。战至中午,部队里面高级军官已经得知雨花台失陷。

到了下午2点军长邓龙光带着几个副官奉命去司令部开会,到了下午5点少校参议柯申甫坐着邓龙光军长的汽车冲到军部,大声命令全军立即突围。

于是他们立即赶到司令部,邓龙光军长、叶肇军长,罗策群师长,陈文师长等人全部在这里商讨如何撤退。他们表情极为严峻的下达了具体的撤退路线、方式,最终一致要求从敌人攻击相对不猛烈的太平门突围。

由战斗较强的叶肇部打头阵,邓龙光部殿后,两军随即立即冲向太平门。

到了太平门是晚上8点,当时由于日军主力还在全力进攻紫金山,教导总队在邱清泉参谋长指挥下拼死抵抗。所以太平门暂时没有什么日军,少量日军也被叶肇部一举击退。

但当时太平门已经被国军用沙包等堵塞,两个军长急忙命令撤出堵塞物。这样一直搞到9点,期间日军不断向太平门开炮,炮弹纷纷爆炸,粤军有一定伤亡。

搞了1个多小时,太平门堵塞物基本被清除,粤军随即一举冲出城。

由于夜色太黑,日军居然对此并不了解。

刘绍武跟随邓龙光军长一起行动,急行军3个小时,到达紫金山北面的岔路口村,突然遭遇日军第13师团数千人的拦截。

66军159师在最前面,它全力进攻,试图击退这股日军,保证大部队突围成功。但日军数量很多,159师连续进攻几次都没有得手。眼见粤军都被堵在紫金山下,四周日军都根据枪声向这里靠拢,情况万分危急。

在这种紧急关头,159师代理师长兼任475旅旅长罗策群率领该师2000残部奋力扑向日军,以自杀式的攻击掩护其他弟兄们的撤退。

当时刘绍武回忆:罗师长举起马鞭,大叫到丢那妈,几大就几大,唔好做衰仔(老萨听不懂广东话,不知道什么意思)!率领身边的官兵冲了上去。

周围人也一片大喊:丢那妈,冲啊!奋力突了出去。

日军枪弹火炮如雨点般打来,突围部队伤亡不轻,一些人纷纷中弹倒下,没死的继续往外冲。当时担任83军156师政训处上尉的李益三被日军机枪扫射,身边几个兄弟都被打死,他运气较好没有中弹,但一发子弹擦着他耳朵飞过,导致他一耳失聪。

这一仗打得极为惨烈,日军为此也遭受了很大伤亡,但国军伤亡更是非常惨重。

此战罗策群的156师大部阵亡,罗师长本人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44岁,国民政府追授他中将军衔。而66军160师少将参谋长司徒非,66军159师477旅上校副旅长黄纪福也在此次激战中光荣殉国,,一同撤退的东北军第57军112师少将副师长李兰池也殉国,当时他们刚刚撤退到南京就赶上了大突围。

由于罗师长和159师的拼命,保证粤军大部队从岔路口村突围了出去,进入了南京郊区。

之前粤军还是有组织,由军官带队前进,但经过此次激战,大部已经被打散,加上夜色很深,也无法有效联络。

之后又连续遭遇几股日军的拦截,各部大多被打散,以营连为单位朝同一个方向突围。

连83军军长邓龙光和参谋处长刘绍武身边的军直属部队仅剩100多人。

刘绍武回忆道:放眼望去,四处都是篝火(日军部队驻扎地域都点燃篝火,以防止国军夜袭,国军是不敢点篝火的,因为会引来日军炮弹)。他们四处遭受日军袭击,被迫一段段拼死冲击,也就是疯狂冲一段,然后卧倒,再冲一段。

这如果是白天,恐怕一个都活不了,好在夜色帮助了他们。

这样连续作战一个晚上,到13日天亮时候,他们才勉强脱离了南京城防一线,到达了外围的城东南30公里外的淳化镇。

当时邓龙光军长身边一个特务连伤亡殆尽,仅剩2、3人,邓军长身边一共就剩十几人。

刘绍武非常焦急,怕大部队已经在路上覆灭了。就在焦急的时候,他却突然听到周边传来:丢那妈,萝卜头的骂声。

他赶快爬上小山坡去看,发现周边也有几十个被打散的粤军士兵,随即将他们召集起来。由于淳化镇四周也都是日军,还有日军坦克活动,他们白天没有敢突围,而是再次乘夜色活动。

傍晚时候,他们遇上最后一批突围出来的教导总队旅长马威龙,他带着几十人。马告诉他们教导总队战斗到最后一刻,此时南京已经沦陷!

一个晚上,他们几次遭遇日军步兵和坦克,但侥幸没有被他们发现。期间他们还远远的看到,一部分粤军官兵自发的攻击日军坦克,在那种情况下,非常的了不起。

最终他们一行人成功突围到南京城郊边缘的秣陵关,离开了南京境内。

期间由于分散活动,他们跟马威龙旅长也失散了。

这样到了15日,他们遇到一个当地居民,在他好心的带路下,又连续走了4天才赶到安徽的一个小镇,侥幸生还下来。

当时邓龙光一个军长身边仅剩几十人,也算狼狈到了极点,但没想到,邓的这次突围还是非常顺利的。

66军军长叶肇则惨的多!

当时叶肇也率部拼死突围出了岔路口村,他乘着夜色赶到汤山附近,身边仅剩十几人。

白天四处都是日军,根本不敢动,他们只好潜伏在一个小山上。

到了傍晚,他们一行人实在饿的受不了,只好去周边村子找东西吃。

结果刚一下山就被一队日军发现,一顿乱枪将叶肇这队人打散。叶肇军长和参谋长黄植南两人侥幸没有中弹,赶忙逃入一个废旧的碉堡,日军没有发现他们。

两个人年纪都不轻了,此时疲惫到了极点,加上饥饿难忍,互相扶持勉强夜行。突然他们两人在路边发现一堆红薯皮,如获至宝一般一人一口风卷残云的吃了不少,剩下的带在身上准备后面几天吃。

当天夜里又走进一个村子,试图找点食物,顺便问问方向。

没想到当时日军已经在南京周边肆意屠杀,李益三回忆他一路经过的村子靠近公路的基本都被烧光,屋内屋外都是无人掩埋的老百姓遗体。

这个村子人为躲避日军屠杀全部逃光,仅剩1个70岁的老太婆。叶肇军长掏出钱跟她买食物,老太太哭着说自己也没有东西可吃。就在这时候,村口枪声大作,一股日军冲入村庄。

叶肇黄植南两人只有一把手枪,根本没法抵抗!

他们两人无处可躲,还是在老太太帮助下爬入一个柴草堆,老太太自己随后也躲藏起来。日军进入村庄乱开了一通枪,又朝屋子里扔了几个手榴弹,发现村里没人,也就走了。

两人爬出草堆继续上路,路上遇到一队主要是老年人的难民。

难民跟他们说,日军四处杀人拉夫,像他们这样穿着军服,一旦被日军发现必死无疑。

几个好心的老头子拿出便服给他们换上,还给了他们一点食物,两人混在难民中行军。

结果他们这队难民刚走了几里路,就被一队日军包围了。

好在此时这股日军是来拉夫的,需要劳动力,不是来杀人的。他们对老人们一顿踢打赶走了他们,却抓住了比较年轻的叶肇和黄植南,让两人轮流挑了一个担子。

这个担子里面是一个日本上等兵从中国人那边抢来的财物和他的行李,叶肇堂堂一个军长就替一个日本小兵挑担子。

叶肇,黄植南虽然不算老,当时也40多岁了,根本挑不动。两人挑了七八里,就走不动了。日军上来用力踢了他们几脚,他们就是倒在地上装死。正好又有一股难民走过,日军从他们里面抓了几个相对年轻的,就放过了叶肇他们。

叶肇跟黄植南侥幸逃脱,后来昼伏夜行赶到上海,接着转回到广东的部队中。

后来他们知道,66军和83军基本被打散,后由突围出来的66军参谋处上校郭永镳等人在句容县九华山附近收拢散兵。这些军官冒着巨大的危险在句容坚持了十七天,前后收拢了1300多人。

粤军最终成功突围出来的部队只有约3000人,剩下的数千人基本都在突围路上牺牲了。

沿江撤退的惨状

如果说粤军正面撤退极为惨烈,那么恐怕沿江撤退的就更惨10倍了。

由于唐生智下达了36师、宪兵部队、87、88师、74军以及中央教导总队都可以去下关撤退的命令。在撤退令下达以后,除一部还在坚守阵地,大部分官兵一起向下关码头撤退。

抗日铁军74军

其中撤退最好的是74军,他们准备比较好,撤退也比较顺利。

抗日铁军组织是最好的,他们虽然在外围和城防激战中伤亡数千人,但仍然有近万的兵力。

由于74军军长俞济时比较有头脑,他早就预计到撤退迫在眉睫,而通过挹江门一个小城门到江边对于数万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一方面派出工兵部队在三岔河搭建了浮桥(这是不通过挹江门到达下关码头的捷径),一方面命令部队自行控制一部分船只(其中有一只轮船,每次可以载300人),并且扎木排竹筏,以防备将来撤退。

接到撤退命令以后,俞济时第一时间通知两个师长,除了留下一部殿后以外,尽快将主力撤退。58师从三岔河撤退,51师则从挹江门撤退。

由于控制了一部分船只,加上秩序较好,74军成功撤退走了5000多人,是所有各部中撤走最多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身受重伤的团长张灵甫不愿意过江,要留在城中共存亡,被旅长下令强行抬上了轮船。

而当时51师师长王耀武就是从挹江门挤过去,从下关码头上的船。

而他的306团团长邱维达在激战中腿被打断,在昏迷中被部下抬到在下关码头等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侥幸遇到奉命接他的船,最终侥幸撤走。

余下还有5000人由于船只不足,没法从长江撤退。他们在高级军官统一指挥下,大部分从正面杀了出去,虽然最终伤亡惨重,活着出来只有2000人,却大都没死在江边。

宋希濂德械36师

除了74军以外,宋希濂的36师情况更好,由于他们负责管船,直接控制了2艘小轮船和15只较大的民船,最终渡过去3000多人,占全师的一半左右。

徐源泉第2军团

另外第2军团徐源泉部也不错,他们因为就在江边驻防,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在防守同时也自行准备了大量的渔船和木筏,最终整个军团1万多人除之前战斗殉国的,剩下一半以上得以成功渡江。但余下没有能够成功渡江的几千人连同数千难民,大部分在幕府山一线被日军屠杀了,这是南京大屠杀最早的几个区域。

如果这几支部队还算可以,那么其他各部就惨了。

比如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宪兵团之前都在南京城南和城东作战,根本不靠近长江。加上又是最后撤退的部队,大部分没有能够撤走。

孙元良德械88师

先说88师,该师基本在战斗中全军覆没,成建制撤走的居然只有之前的2000多伤病员。当时在雨花台的两个旅仅剩2000多伤员,由于雨花台失陷被迫撤退。当时中华门完全堵死,城内有没有云梯和长索让他们入城,孙只能让他们绕城退到挹江门。

途中88师这2000多人要求从74军控制的水西门一段低矮城墙入门,但74军不让,期间还鸣枪阻止,搞得一团乱。

最后他们辗转到达挹江门,却又被宋希濂的36师拦住。

宋希濂根据唐生智的命令给予拒绝,88师师长孙元良大怒,亲自从中华门赶到挹江门协调。

最终这2000伤兵得以在12日下午撤退令下达之前到达江边,并且由88师辎重营控制的200多艘小渔船渡过长江。

没想到,这2000伤兵居然就是88师仅存的成建制突围部队。

12日17点撤退令下达以后,中华门仍在死守,一直坚持到13日上午中华门三处被轰塌。而剩余的88师官兵还继续在中华门附近进行巷战,阻挡了日军1、2个小时之久。事后中华门内88师官兵遗体就多达1000具(城内的88师只有2000多人)。

而88师剩下的余部不到1000人最后被迫撤离中华门,一路退到挹江门,但当时日军已经封锁长江,连师长孙元良也无法撤走,最终基本都死在城中。

有人污蔑孙元良之前是试图逃走,这可谓天大的笑话。如果孙元良想逃走,当时完全可以跟2000多官兵一起走,船也是现成的,为什么要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呢。

再说如果孙元良有心想逃,17点撤退令下达以后,他完全可以像桂永清,王敬久他们一样自己先撤退,留下一个参谋长负责,这又有什么难的呢?

怎么可能最后成为唯一一个没有撤走,而陷入南京城中的中央军师长呢?

孙元良见无法渡江,加之几百部属也都被冲散,被迫回到城中藏入了国际难民区,稍后侥幸躲过了南京大屠杀,随后拼死突围出去。

88师最终成功突围出去的仅仅2000多人,师长也险些送命!

王敬久德械87师

87师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伤亡损失比88师要轻,他们除留一部死守光华门以外,大部在12日晚上到达码头,但因为自己没有控制什么船,极为困难。

87师261旅旅长陈颐鼎和260旅旅长刘启雄在光华门坚持到13日凌晨3点才撤退。

但并没有找到船只,被迫沿江步行找船,最终在13日午后3点到达离南京码头15公里的乌龙山,也没有找到一艘船。最后只好由卫士副官七个人拖上一块7,8米长的木板,推入江中漂浮。

期间由于木板浮力有限,很快开始下沉。陈颐鼎旅长见状拔出手枪要自杀,却被卫士抢走。

木板漂到江中,已经沉了大半,眼见一个人都活不了。周围卫兵为了保护长官,纷纷跳下木板,有的当场就被江水冲走。

陈颐鼎回忆当年的事情悲痛不已。

就在木板要沉下去的时候,突然飘过一个六大捆芦苇做的浮排,浮排上的一个教导总队的班长将木板上仅剩陈颐鼎旅长救了上来。

当时日军炮艇在江中四面扫射,他们侥幸漂到了长江江中的一个沙洲——八卦洲,又在16日通过浮排漂到江北。

让陈颐鼎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离开八卦洲,日军就赶到这里,将此处国军官兵连同当地老百姓都集体枪杀了,杀死了好几万人。

最终87师渡过长江逃生的不到2000人,约有5000多人死在了南京,其中三分之二是战斗中战死的。

桂永清中央教导总队

教导总队由于坚守紫金山要地,也是坚持到最后的部队。队长桂永清会后回到富贵山指挥所传达撤退令,但当时教导总队一部已经陷入敌人包围,通讯早已断绝,撤退令无法传到每一支部队。桂永清的参谋长邱清泉让桂先走,自己留下坐镇,指挥撤退和继续抵抗。

于是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赶忙从富贵山赶到长江江边,却也没有渡船可用。

这个中将被迫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筏过江,由几个卫兵一起划船。几个人在湍急的长江中划了几个小时,才飘到了江中的八卦洲芦苇滩。

由于还是在深夜,桂永清没有看清楚地形。他以为是平地,一下子跳了上去,结果陷入芦苇滩的淤泥中,差点活活淹死。几个卫士慌忙用绑腿连起来扔给桂永清抓住,然后拼命把他拉上来。当时桂永清已经大半截身子陷入淤泥,非常的危险。

这位后来中华民国的海军司令,差点死在一个江边的一片淤泥里面,可谓鲸鱼死在沙滩上。

在日军随时可能打过来的情况下,留下来坐镇的参谋长邱清泉在富贵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军撤退。

当时教导总队参谋处作战参谋刘庸诚回忆道,邱清泉参谋长不慌不忙,他叫卫士拿文件去烧,自己静坐在电话机傍边,看着燃烧文件的火桶,一支接着一支抽烟,有时两眼微闭,若有所思。外面枪声越来越近,但邱清泉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

当时教导总队第1旅一部还在紫金山上激战,由于日军火炮猛烈,通讯完全断绝。期间第2团一个连长严开运部队击中了一架日本飞机,根据当时政策可以奖赏500大洋,他去领赏的时候发现只剩邱清泉等几个人在司令部。

邱清泉说奖金以后再发,让他们也赶快撤退,重武器全部炸掉。

严开运表示舍不得炸炮,邱清泉说:舍不得你就带着吧,但千万要记住,带不走的时候一定要炸掉,不能留给敌人使用,你快回去吧。

严开运回部队,开始准备撤退。

这边司令部人员处理完资料以后,邱清泉让他们全部离开,尽量想办法过江。

最后富贵山地下室仅剩邱清泉,他的两名卫士还有刘庸诚四个人。

而邱对刘庸诚说,你受过伤,先走吧!

邱清泉直到最后一刻,还是很从容的。

最后南京城四面攻破,邱清泉才带着两个卫士突围,侥幸混出了城门,却在南京城郊被困。

他们听从逃难老百姓的劝告,改穿了平民的衣服,最终侥幸逃走。

期间邱清泉目睹了南京大屠杀,自己还被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抓过去挑担,险些也被杀死。

邱清泉因为所见南京屠杀的惨状,对日军极为仇恨,后来无论昆仑关战役,滇西战役都同日军疯狂拼命报仇,从而得了一个邱疯子的外号。

虽然是最后撤退的部队,但教导总队毕竟训练有素,也比较有组织,最终有4000多人成功渡江,还有马威龙旅长等几百人从正面突围。

由于没什么船只,大部分官兵都是自己飘过去的。

当时撤退是很惨的,尤其在13日上午开始,日军已经攻入城内,撤退秩序完全混乱。

一些船只甚至不敢靠岸,一旦靠岸立即有很多人往上挤,很多船就这样沉了。当时74军的团长邱维达回忆,他因为腿被打断,是最后赶到长江边的。当时74军特地留下一艘船接这个受重伤的团长。但船刚开到离岸三十米的地方,周边的国军士兵一起跳入水中游了过去,瞬间就把这艘可以容纳300人的轮船挤满,船差点翻了。负责这艘船的74军一个副官没有没办法,只好用一个绳子拴在邱维达的腰部,将他在水里拖着走了一段,才将他拉上船。

更多的普通官兵被迫无奈,一部分人利用电线杆,门板,房屋的横梁,甚至棺材,木盆,粪桶,还有人骑着水牛的,拼死渡江。

这些人是最悲惨的了,大部分死在江中。

因为长江水流很急,一般这样的人到了江中立即无法控制,不是淹死就是被日军军舰打死。

到了13日中午,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11战队的5艘炮舰,4艘驱逐舰,4艘海巡艇突破乌龙山要塞,开始在长江江面扫射水中的国军官兵。

当时江中都是小船和漂浮的国军官兵,他们都无力抵抗日军军舰。

结果前后打死和淹死的不下3000,4000人!

一时间满江都是呼救声,惨叫声,呼喊声,极为惨烈,但日军根本无视,他们甚至一面扫射一面大笑!

还有一部官兵根本不会游水,无法渡江,只能试图沿江向安徽方向前进,一部则向上海方向走。

南京沿江的路是很难走的,不是山崖就是芦苇滩,走着走着就彻底乱掉了。几万国军和难民在江边分散成10几公里长的一字长龙,这样就无法抵抗了。最终他们被日军分割成几千人几千人的若干块压在长江边,除少量顽强抵抗,但很快牺牲以外,大部分人最终基本都被杀害了。

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不是战死,就是被日军俘虏后屠杀,很少有人幸存。

坚决作战到最后一刻的官兵

南京大撤退的时候,有很多坚持到自己殉国,抵抗才停止的国军勇士们。

这些人从中将到普通士兵,什么人都有。

先说说中将!

唐生智走后,南京市市长和宪兵司令萧山令中将就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官员,本来他手上仅有3个宪兵团,经过激战的南京保卫战以后,宪兵团仅剩不到1个团的兵力。

他在下关码头尽力组织撤退,并且对大部队官兵宣传:各物可弃,唯枪弹不可弃!

他派出仅剩的宪兵教导团的2个营占据八字山等江边高地阻击日军,这也保证了一部分国军顺利撤出,但他自己却遭遇了不幸。

最终等到他撤退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中午,当时日军已经封锁了江面,日本陆军也杀到了江边,随即军舰和日本步兵朝着江边江中猛烈扫射。

萧山令此时刚刚坐一艘小木船离开江边,他在船上大声下令:弟兄们,没有武器的退后卧倒,宪兵部队就地抵抗。

还没有撤退过江的宪兵部队勇敢的开枪阻击,甚至上去拼刺刀,其他一部国军战士也拼死还击。

结果日军看他是一个高级军官,又在指挥部队,立即集中火力射击。萧山令中将身中数弹,落水殉国,不过一种说法是他中弹以后并没有死亡,只是受了伤,并且从船上落到水里。萧山令为了不被日军俘虏,开枪自尽,死的时候尸体还笔直的站在水中,年仅45岁。

南京保卫战是宪兵建军以来牺牲最惨烈之战役,参战宪兵6400多人,除数百人生还外,其余自萧山令以下官兵,都为国捐躯。

后来金三角大名鼎鼎的鸦片将军雷雨田(他和段希文将军的国军残军第五军,占据了金三角一块地域,称王称霸),当时就是数百幸存的宪兵士兵之一,他用一个木板飘过了长江,期间用钢盔划水,当时一起渡江的宪兵战友基本都被日本军舰射杀。

除了萧山令将军以外,城中包括教导总队,88师等很多官兵都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们大多以小规模甚至自发的巷战形式和日军作战。

零散巷战一直打到大屠杀开始几天以后才告结束!

当时教导总队的严开运连长回忆,在江边时候,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大呼:兄弟们,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我们要拼啊!

又有人喊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不能当鬼子的俘虏,拼吧!前进!

于是几百人返回南京城中作战,当时日军已经冲入城内,机枪火力封锁了各条道路。

这几百人拼死做自杀式冲击,最终基本全部阵亡。

国军唯一一个装甲团的团长杜聿明回忆,他的战车连中有一些官兵不愿意上撤退的船,返回南京城继续作战。后来就再也没有他们消息,一般认为都殉国了。

当时装载德式一号坦克的船正要开,几个坦克兵说:我们决定留在南京打鬼子。

当时做第二营军需官的刘树芄说:上面给我们的命令是去后方。

几个坦克兵说:我们是打日本鬼子的,敌人已经到了面前,应该打了再说。

刘树芄多次劝他们一起走,这几个坦克兵坚持说:我们自己会负责,我们走了。

刘树芄没有办法,给了他们十天的伙食费和几支驳壳枪(驳壳枪是用来巷战的)。

这几名勇士拿着枪跳下船消失在夜色里,后来就再也没有他们消息,一般认为都在巷战中殉国了。

教导总队连长严开运回忆,战防炮(反坦克炮)连长颜希儒最后一次见到他说:不管怎么撤退我都不走了。

还取出两颗马尾手榴弹,一手拿一个说:你看,够本了吧!(意思跟日寇同归于尽)。

结果最终撤退的时候颜希儒命令该连官兵全部撤退,自己带着两个战士借口留下来检查阵地没有走,后来也一直没有来,应该是在巷战中和日军同归于尽了。

更有人回忆,在挹江门边,一群士兵围着一个上校军衔的军官喊:长官,你带着我们回击抵抗?不然就死路一条了。

那个上校为难的说:我是军医,不懂军事,不懂指挥。

士兵们说:只要你下令让我们打就行了。

那个上校犹豫一下,拔出手枪说:兄弟们,向鬼子打啊。

士兵们跟随他一起冲锋,和日军激战了。这场激战为江边的战士赢得了一些时间,不然又有更多人被日军杀害了。

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如果不是这样,日军也不可能在13日下午才攻到下关码头。短短城中几公里路程,他们花费几乎一个白天。

唐生智的下场

唐生智自己的撤退也是狼狈的。

之前宣称跟南京共存亡,但17点开完撤退会议以后,他不等命令传达到各个部队,甚至没有等参会的各军长师长完全离开,就立即开溜了。

他乘车赶到长江边,乘坐由他的参谋长周斓私藏的一艘小轮船渡江。

由于走的匆忙,没等他身边相当重要的副参谋长佘念慈和参谋处长廖肯赶到,就立即开船了。实际上等于他们这两个心腹扔在了南京城中。

渡江以后,因为战况吃紧,江北部队都东进和日军作战了,并没有任何人接待他。而日军已经攻占靖江,离江浦近在咫尺,不能留在这里不走。

唐生智只好步行,走了一段,因为还在生病,走不动了。副官用尽一切办法,从周边民居中搞来一辆农民的木板车,车上还有牛粪。唐生智坐在上面,由几个卫兵推着行走。

由于木板车非常颠簸,走了六七里地,唐生智受不了啦,问:还有没有别的车!

副官说:就只有这个木板车。

唐生智叹口气说:我带兵20年,大小百余战,从没有今天的狼狈。

没办法,只得继续坐上木板车。

又走了一段,唐生智问:长官司令部人员都过江了没?佘参谋长,廖处长来了没有!

副官们都垂首不语!

唐叹了口气继续前行。这样赶到扬州,才得到顾祝同留下的6辆卡车。

辗转回到武汉以后,当时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各师长军长对此次撤退的指挥和准备的不利极为不满,联名要求蒋介石对唐严惩。

不过蒋介石并没有严惩唐生智,可能他觉得唐不管怎么样也是在别人都不愿意做的时候自告奋勇,如果处分了他,以后这种艰难的仗就没人愿意打了,对抗战影响较大。

当然,蒋介石心中自然知道大撤退出现的严重问题,基本都应该由唐生智来负责。

但唐生智却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的回忆录中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他说守南京是蒋介石强迫他的,并不是他自愿的,是被迫才干的。唐生智说蒋介石跟他说,要不然他守要不然蒋介石亲自守,他只好守了。但根据战后众多当事人的回忆,包括中共自己人刘斐,可以确认唐生智的回忆是假话。而唐生智把南京失陷的原因推给孙元良,认为是因为孙元良88师擅自从中华门撤退,攻击孙为临阵脱逃(为此孙元良被关押了42天,后来查无实据被释放,孙元良对唐恨之入骨)。

至于大撤退问题又推给卫戍司令部运输司令周鳌山将军,将他怒骂了一顿。但这又岂是周鳌山一个人的错,用他的话来说:我有什么办法呢?情况变得太快了!

唐生智怒骂了几句枪毙你,将他赶走。好在蒋介石还是知道情况的,没有将这个替罪羊周鳌山杀了,将他免职了事。

唐生智虽然没有被严惩,但也没有被重用,之后一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倒是他的四弟唐生明做了一个军衔最高的大特工,在抗战中狠狠耍了日本人一把,出了一些风头。

1947年他在原籍湖南省东安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唐生智也没有奉命撤退到台湾,其实早在1948年他看到国民政府败局已定,已经开始和中共地下党联系。最终他在湖南老家参加组织了和平自救运动投靠了共产党,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主任委员。

当时国防部长白崇禧对唐生智叛变极为恼怒,派兵去湖南捉他,却没有抓住唐生智本人,只抓走了其妻霍福光和六名孩子,都押往桂林。

好在白崇禧等人并不是杀人狂,后来他们将唐生智的子女释放,没有为难他们。

建国以后,由于唐生智转而坚决拥护共产党,前途突然变好。

1950年2月唐生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唐生智任省政府副主席、土改委员会委员,当年他还赶赴北京见到毛泽东、周恩来,表示跟共产党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月13日,蒋介石明令通缉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

之后10多年内唐生智一路顺风,只是在1961年查出有直肠癌,开刀两次后病情基本好转。

可惜好景不长,文革开始以后,因为唐生智是著名的老军阀,受到严重的打击。当时文革小组认为:湖南有三条黑线,就是刘少奇、程潜、唐生智。

他的结局也很惨,80岁的唐生智被关押折磨了10个月之久,期间癌症复发却根本得不到任何治疗,连饭都吃不上,最后一个月基本没吃到什么东西,死的时候瘦弱不堪,等于是饿死的。期间年逾80的唐生智甚至多次被殴打侮辱,最终死于1970年。

南京保卫战的意义

虽然南京大撤退出现这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

南京保卫战是伟大的,它表明了中国人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领土,也绝对会和日寇决战到底。

而南京大撤退也不是以往我们宣传的所谓大溃败。

当时南京保卫战中战斗伤亡2万多人,剩下的约有6万人。

其中根据国军战后统计,成功突围归队的有3万多人。

也就是说,有不到3万人死于撤退中。

这对于南京城这种防御的绝地,敌我力量的悬殊,以及唐生智胡乱的指挥来说,这种结局还是勉强可以承受的。

而这3万人中,并不是全部死于屠杀,其中66军,83军,74军等部正面突围,战死了近万人,是正面和日军硬碰战死的。

余下2万人死于城中,这2万人中被江中日军军舰打死和淹死的约有3000、4000人,那么满打满算,只有1万5000多国军官兵或者被日军直接包围开枪开炮杀死在江边,或者被俘后被杀害。

这1万5000人,再加上全城各地没有来得及转移的几千伤兵(战斗中负伤的),总数也不过2万多人,也就是被俘总数不会超过2万人,不是我们以前宣扬的被俘10万人。

总体来说,这个数字还是能接受的,相对世界上很多保卫战来说,南京保卫战损失并不算很惨重,撤退也不是彻底的大混乱。

当然,南京保卫战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将领对一个战役至为重要。

对于唐生智之流的旧军阀,能力不足,私心太重,不但曾经祸乱中国10多年,更一直在中国捣乱到1949年。

军阀真是中国的毒瘤啊!

在南京殉国的17名将军

1.萧山令(1892年-1937年)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1937年12月担任)。湖南益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南京保卫战时负责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阵地。12月12日上午,萧山令率部与日军激战杀伤当日全部进攻日军,准备同日军巷战时,接上级命令撤退。该日夜于仪凤门外又指挥宪警与追敌激战,渡江时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中弹受伤,拔枪以最后一弹自戕,殉国。后追晋中将。

2.朱赤(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少将旅长。江西修水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10日,日军第六师团在光华门攻击失败。逐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猛烈攻击二六二旅防守阵地。守军奋勇死战,阵地也逐渐被破。12月12日下午,朱赤所率残部一百余人因弹尽力竭全部殉国。

3.高致嵩(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少将旅长。广西岑溪人。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2月与八十八师二六二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2月12日下午,杀伤日军数千后,因弹尽与全旅大部官兵殉国。追赠为陆军中将。

4.易安华(1900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江西宜春人。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11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2月参加战斗。与八十八师二六二,二六四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937年12月12日在光华门附近力战殉国。

5.罗策群(189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广东兴宁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科毕业。1937年12月参加战斗。率部与日军在汤山激战。1937年12月12日夜,为掩护来自广东的八十三军,亲自率整师残部在紫金山冲锋的时候和全师两千将士殉国。

6.姚中英(1896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平远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37年12月奉命率部保卫南京。1937年12月12日,日军用一个师团兵力攻入紫金山东的青龙山。为掩护其他友军。率整师在紫金山东冲锋,杀出一条血路。身先士卒,殉国。

7.司徒非(189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少将参谋长。广东开平人。1917年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随军退守南京。1937年12月6日汤山阻击战开始,12月10日奉命突围。随部经太平门突围至句容撤至大水关与日军大部相遇,激战三日,1937年12月13日,因弹尽身中数弹后与数千将士全部殉国。

8.李兰池(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少将副师长。辽宁锦西人。1926年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围,激战中率部与日军于太平门肉博战中,不幸中弹,殉国。

9.刘国用(1898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一七四旅少将副旅长。广东梅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1937年11月率部奉命保卫南京,12月9日于牛首山一带与日军激战,1937年12月13日因弹尽与数千将士于水西门外殉国。

10.蓝运东(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预备第十师少将参谋长。湖南醴陵人。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2月于南京殉国。

11.万全策(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广西苍梧人。入广东西江讲武堂,后进过中训团研究班。1937年12月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工兵学校左侧、孝陵卫、西山、中山门一带,万全策自12月8日起协助旅长周振强与敌交战,主阵地始终未失。至12月11日战事最激烈时阵亡,殉国。

12.雷震(1901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四川蒲江人。1937年12月12日率孤军与日军近卫师团遭遇,血战殉国。追赠少将。

13.谢承瑞(1905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江西南康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陆军专业毕业。南京保卫战之初所部与八十七师二六O旅防守工兵学校。12月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师败退回城,在尾追的日军第九师团的猛攻下阵地失守,遂退入光华门与八十七师、一五六师、宪兵教导二团等坚守城垣,并迫退城外日军。12月10日于光华门两度击退破城日军,歼灭残敌,但亦在战事中为火焰伤,12月13日凌晨奉命向下关方向撤退,于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追赠少将。

14.华品章(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长。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殉国。追赠少将。

15.韩宪元(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上校团长。广东文昌人。于1937年12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殉国。追赠少将。

16.黄纪福(1902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长。广东梅县人。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拒敌于汤山。汤山失守后经麒麟门退至大水关集结待命。12月10日随一五九师调驻明故宫,策应增援光华门的一五六师。1937年12月12日,南京失守,随六十六军经太平门突围,沿途战斗中牺牲。追赠少将。

17.蔡如柏(?-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九五六团上校团长。广西陆军干部养成所毕业。1937年12月13日在汤山与日军第十六师团激战中殉国。追赠少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