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12年让北京“大异其趣”

香港媒体周五(12日)均大篇幅报道了中国作家莫言获颁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并分析中国当局反应和莫言身份引起的争议。

莫言是111年来首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藉作家,首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作家是旅居法国的中国大陆作家高行健,他于2000年得奖。

北京态度

立场被视为较亲近中国官方的《文汇报》当天以三大版篇幅报道了有关莫言获奖消息。

《苹果日报》比较了中国官方对莫言获奖和12年前高行健获奖时表现的态度,形容为“天壤之别”,《明报》也称之为“大异其趣”。

报道引述中国网民说,人民网对莫言获奖表示热烈祝贺,12年前则批评文学奖违背诺贝尔遗嘱的评选原则。

《明报》并说,中国官方对诺贝尔奖一向又爱又恨、因人而异,莫言与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是迄今仅有的两名在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际遇有天壤之别。

一些网民称:“中国前两个诺贝尔奖得奖者名字都不能说。第三个更干脆,直接叫莫言。”

政治争议

《明报》称,莫言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官方背景掀起激烈争议,一些反对莫言获奖的中国人士认为他对压抑创作自由负有重大责任,没有资格获奖。

《苹果日报》当天也以“文化界有人高兴有人觉讽刺,是作家也是洗脑专家”为题报道了文化界人士对莫言获奖的反应。

据报道,一些文化界人士批评莫言于2005年时在德国书展以退席方式抗议中国异见作家戴晴出席,也有人质疑莫言此前与其他中国内地作家参与抄写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不具备基本是非”。

独立作家莫之许抨击莫言角色予盾,一方面从事文艺创作,一方面却控制和干扰创作,得到文学奖是“讽刺”。

然而,文化评论学者马辉则认为,“如果批评莫言不敢站起来骂共产党,是矮化了他”。

《信报》评论并以周作人和张爱玲为例指出,评价莫言应该细读他的小说,即使他真的向政权献媚,也不能抹煞他的文学成就。

诺奖精神

《文汇报》报道称,莫言获奖显示诺奖审美标准中的政治因素渐渐降低,这背后的原因离不开中国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诺贝尔奖愈来愈无法忽略中国的声音及成就。

《明报》则引述香港作家廖伟棠说,文学奖评审结果向来特立独行,颁奖予莫言并非向中国屈服,但他不支持莫言获奖。

廖伟棠认为,虽然莫言的文学意味与历年来其他得奖者不相伯仲,但他没有彰显诺奖所追求的理想主义。

《苹果日报》评论也以“文学可超越政治,作家不可埋没良心”为题,认为莫言虽是被动地参与官方行动,但难免有为虎作伥之嫌。

评论员李平指出,中共当局漠视华人曾获诺贝尔奖的史实,更突显中国作家有必要守住不作恶、不助纣为虐的底线。

BBC原标题:港媒分析莫言获奖文学与政治争议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