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高盛模式会否在中国野蛮生长

美国股市上升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产能开工率已经从金融海啸时期的68%回升到79%,房地产逐渐回暖,鼓励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开始生效,全球粮价上涨让美国农业受益匪浅。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下滑速度很快,产能开工率下降到60%以下,国内生产总值(GDP)破8%,采购经理指数(PMI)下跌。所以,中美股市冰火两重天,背后是经济走势的差异。

如果中国证监会能够培育出中国的高盛,这个高盛就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离开政府的“看护”难以生存。国内绝大多数人不理解高盛模式,甚至在高盛工作的人也不理解。比如不久前一个前高盛的主管写了一本书,直接抨击高盛公司不是为客户服务而是与客户对赌,这真是少见多怪。我在美国从业创业12年,公司虽小,五脏俱全,所以我对美国投资银行的赢利模式了如指掌。中国人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高盛就是美国股市的刁民之一,直到后来高盛做大了,把业务做到了联邦政府的高层,政府高官退位后有许多人到高盛任职,这才使美国的监管机构被动接受了高盛模式。

高盛公司的业务模式有三个阶段。早期高盛做是票据投机生意,和中国的钱庄票号差不多,主营利润也是钱庄放贷收的“贴水”和票号承兑收的“汇水”。后来这个市场进来的人多了,山清水秀变成穷山恶水,高盛转型做证券投资和融资的中介服务,一级市场的承销和二级市场的中介,这两大业务就是美国证券公司的法定名称:B/D.B是Broker,D是Dealer。高盛做这两大业务当初也是顺风顺水,后来进入市场的人多了,连我一个白手起家的新移民都进去了,证券的中介服务业还能有什么厚利?所以高盛上市后又转型了,直接做投资,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

所以现在高盛的利润有三大主营业务来源:承销收入下降到8~15%;中介服务下降到20~30%;利润的大头是Principal Trading,这个词没有中文的对应词,所以国内人乱翻译,以讹传讹,造成很多误解。Principal在金融业有三个含义:其一是银行的本金;其二是注册的高管人员;其三是特许交易业务。特许交易业务的英文有的公司用别的词,比如美林就不用Principal,而用Preparatory Trading。因为最早在公司里只有一张桌子(Desk),所以简称PD。现在高盛的主要利润来源是用自有资金或借入股票与融资通过特许交易员与客户对赌,相当于在公司内部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交易所,自己创造机会与本公司的客户协同交易。高盛是全球金融市场上异常凶猛的野生动物,业务范围早已超越了证券市场。哪里有金钱,哪里就有高盛。这种公司不仅养不出来,长成后还会改造监管政策——美国后来放松证券监管的原因和结果都来自于高盛模式。高盛模式最早的成功者是当年的DLJ公司,全称是Donalson,Lafkin &J errit,公司的第四个合伙人就是Rockfellow。这家公司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卖给了瑞士信贷,10年间异军突起并及时退出。2002~2006年的美国证监会主席唐纳森就是当年DLJ的创始人,W. Donaldson,是布什总统任命的。

我在美国亲身经历过两次崩盘,每次都损失惨重。

第一次是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我把索罗斯基金资助我的生活费赔了近三分之一。第二次是2000年3月到2001年,赔得更惨。回想起来,第一次赔钱是因为不懂,第二次赔钱是因为懂得太多,对股市在半年内暴跌65%的“黑天鹅事件”防范不足。

每一个市场都有山清水秀的阶段,也都会从山清水秀走到穷山恶水,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公司一定是在穷山恶水中胜出的,所以要让市场自发选择企业的创新和成长,这就是高盛模式。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