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养老金缺口中 又见延退狼来了

报载:“戴相龙坦承养老金确有缺口,更要直面深层次问题”。在这篇报道中,人社部成了“反面典型”:“就在两个月前,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还信誓旦旦地说,当期并不存在基金缺口的问题。”相比之下,“在这一点上,戴相龙的表态可谓科学而严谨,既直面问题并建议加快完善养老制度。”遗憾的是,通篇报道并没有说出戴的表态如何“科学而严谨”;而最近发表的国家审计局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则指出:“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总体安全完整,基金运行平稳规范,有效保证了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支付。”

也许看到这里,有人会误认为我要为人社部辩护。No,我首先要指出的是人社部的混乱逻辑:既然基金不存在“缺口”,为什么又要“延迟退休”。有人会说,“当期”不存在,不说明将来不存在,这个论点似乎已经很有市场。对此,人社部的理由是老龄化。但公众的看法却不是这样。常见的理由是“双轨制”或“养老特权金字塔”——“用穷人的钱补贴富人”,是“计划生育”——“中国人口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延迟退休治标不治本公众是很清醒的。不过,千万不要忘记:报道中颂扬的戴的“科学而严谨”,其目标恰恰就是“延迟退休”,据说还给出了很具体的延迟到63岁的“新标准”。

2012年,是传说中的灾难之年。2012年的秋天,又是显见的多事之秋。在国际上,中国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然而,在国内,“延迟退休”又像“狼来了”的叫喊一样,反复在我们耳边响起。有没有这样的可能,虽然公众都反对延迟退休,但当我们被喊得神经麻痹时,延迟退休却悄然成了事实。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即使延迟退休没能成为事实,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裂隙却已经被撕开并且逐渐拉大和加深,这就反映在“双轨制”、“三轨制”直至“养老特权金字塔”的“公众理由”中。

关于养老金有无“缺口”,最近写过一系列文章试图澄清事实,但显见的是徒劳。既然大领导们都不在乎,我也就不再重复了。但是,关于延迟退休的问题还想说一说。在最近社会保障学术圈内的一次会议上,我试图说明我为什么要反对延迟退休。我的理由是:中国到老龄化最高峰时,还有8亿多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的问题远远大于养老的问题。本想同行之间应该不用赘述,但得到的反应却是没听懂。所以在此顺便再啰嗦几句:

中国目前提出的经济政策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因为高科技、信息化的介入,可以想见的是,用人会越来越少,就业会越来越成问题。目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康试图用机器人来代替农民工。其实,这个路子就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所走的路子。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走上这条路后,发达国家失业明显地逐年增多。加之玩砸了“金融戏法”,从美国的金融危机,到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把全世界都拖入了经济不景气。中国如果继续走这条路,那么20年、30年之后,会不会……我表示深深的忧虑。

因为失业肯定会增加,所以延迟退休年龄就等于让大概70%的劳动者,女性在40岁到65岁之间的25年中,男性在50岁到65岁之间的15年中,有可能出现一个“就业断档期”。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完成的全覆盖,是空间的横向的全覆盖;而延迟退休,则在大多数人的生命历程中,又撕开了一个时间上的15-25年的纵向的大口子。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深层次改革,不是针对什么“缺口”,而是彻底地改革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即实行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基础+补充”的制度安排:首先是基础养老金,主要是实现公平。夸张一点说,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到山村的一个老农,理论上讲拿的钱应该差不多。这项制度由政府、个人和企业三方筹资,按基本生活水平来制定保障标准,现收现支,这是政府不可推辞的责任,甚至涉及到合法性的理由。因为是在公平的基础上使保障水平处于可控状态,所以可持续。其次是补充养老金,与工资挂钩,和贡献挂钩,和效益挂钩。补充养老金用个人账户的方式,实行准市场的运营。政府监管,财政托底,由金融机构操作,个人和企业可选择。以上的政策思路在社会保障学界是基本形成共识的。

最后,还要提醒一句,现在流传的各种说法,可能都与各种政府机构的部门利益相关,千万不要被“狼来了”的喊声所忽悠。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