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从海难报道看内地媒体中的香港

十.一海难,港人悲痛莫名。多少家庭亲友本来兴高采烈乘船出海,一瞬间却阴阳相隔。生命无常,愿死者安息,愿生者可走出悲痛。

大概是社会环境使然,就在救援行动仍然进行之时,事件已被迅速连结到中港矛盾之上。在前线专业团队正在和大海搏斗,香港既有的政府服务正在发挥作用 之际,中联办李刚却高调提出一些明显不切实际的所谓内地援助,难免惹人反感。更不幸的,是及后中新社发出的稿件,胡乱声称来自内地的救援船队已在现场救 人,对已经愁云惨雾的香港来说,无疑是二度伤害。

认识内地新闻运作的朋友,大概对该稿件中的用语并不陌生,因为同一种写作手法在内地甚为常见,内地网民甚至总结得出灾难新闻的标准格式:“某市某地 发生重大事故,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当地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亲自指挥,并成立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妥善做好各项善后工作,要求全力救治 受伤群众,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加强防治管理。”这些当然只是官样文章,而负责这篇海难稿件的内地记者,很可能也没有想过有需要求证所载的一字一句,毕竟 这种文体在内地实在过于普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但香港是香港,在新闻自由之下,这些说词的真假很容易得到验证,内地船只根本没有参与救援,而谎言在灾难面前往往最不为社会接受。诚然,在近乎流水 作业的新闻工作当中,格式化的新闻故事已变得难以避免,例如每逢台风袭港,便总要在海边做现场直播;每逢会考放榜,便总要访问名校状元,但这些极其量只是 取材和角度选择的问题,绝不至于无中生有,这也是新闻专业的底线所在。

把这篇稿件放在当前中港矛盾的脉络当中,则更容易引起港人不满。曾有学者分析指出,内地自1990年代以来,对香港历史的书写,其主角实为中国崛起 本身,香港只是个用来衬托的例子。这种现象在九七之后变本加厉,内地对香港的优惠政策往往大书特书,香港对内地的支持则较少提及,港人对内地敏感事件的关 注更是只字不提。如是者,十多年来两地之间的认知落差愈来愈大,港人感到的屈结愈来愈多,因此对任何“内地援助香港”的失实报道变得极为敏感,原来也是正 常不过。

香港并非完全软弱无力

虽然如此,笔者认为香港在这庞大的内地媒体论述面前,并非完全软弱无力。诚然,香港很多时候会被内地媒体当作可以随意挪用的符号,但这个符号的意义 并非铁板一块。举个例,土地正义联盟的陈剑青近来因为反对新界东北规划而被本港亲中报章大肆批评,同时却又在内地《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当中,被称赞为 具有“侠义味道”的年轻学者,以专业知识为弱势社群抱打不平。在先前的反国教示威当中,内地微博社群也十分关注,为内地的政治教育引来不少反省。此等差 异,出于内地同样有媒体希望可以借香港为例,批判内地社会政治的各种问题。

中港矛盾愈演愈烈,香港发生的任何大事都难免卷进其中。然而香港人可以选择的位置,并非只得盲目爱国爱党,或者要求处处与中国划清界线。我们可以努 力保护香港原有值得保留的制度,再联合内地的进步力量,制造舆论为内地专制政治制造麻烦。无论我们如何看待中国政权,只要我们都相信普世价值,这也该是一 个共同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