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乔布斯: 一个东方创意的美国奇人

2011年10月5日,一个将“艺术、科技、商业”三者结合的奇人离开了人世。10月5日苹果创办人乔布斯病逝,香港苹果旗舰店特意将苹果灯熄灭以示悼念。

当晚苹果官方网站换上了乔布斯(Steven Paul Jobs,又译贾伯斯)的照片,上面写着“史蒂夫.乔布斯 1955~2011”,点开是一段声明:“苹果失去了一个有远见和创造性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奇特的人物。对我们这些有幸认识并与史蒂夫一起工作的人来 说,不仅失去了一位亲爱的朋友,也失去了一个激励人心的导师。史蒂夫留下一个只有他才能创立的公司,他的精神将永远是苹果的基础。”

让人备感温暖的苹果机

吴小姐是位台湾资深设计师。由于工作需要,她同时使用微软的PC和苹果的MAC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她希望通过比较两者的使用感受,来让从未用过苹果机的人感受到苹果的美妙,从而表达苹果迷们对乔布斯的怀念。

“使用Mac和PC,我感觉就像与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相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苹果都是那么讨人喜欢,就像朋友一样,不断地在帮我,让人觉得温暖,而PC就像一个冰冷的长官,令我感到难以亲近。”

“你看,苹果圆润的外形就比PC那个大方硬块好看多了,鼠标移动到某个软件图标上,它就放大,好像宾馆前台服务员走上前对我说,你点到我了哦,我能为你服务 吗?我经常感觉苹果电脑在和我说话。用苹果可以不看使用说明,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你想做什么,那个东西就在那了,非常人性化。但用PC就得换一副脑袋,人 得跟着机器走,不会用时,查半天使用手册还找不到呢。”

即使同样一个软件,用户感受也大不相同。比如Office,在苹果里有很多设计精美 的模板范本(Template),而且按主题分门别类,比如写信、日历,工作单等等,它都帮我做好了,我直接拿来用就行了,节省了很多时 间,PowerPoint里面关于格式边框的设计,设计也一样,人们只需集中精力把内容做好。我感觉苹果真的是把顾客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

“很多没用过苹果机的人,他主要是不知道其好处。我自己的体会是,当我在使用苹果时,我感觉我更有创造性,思维更活跃,想像空间更大,用色也更丰富,想法也多。假如说PC一台值1万、他买1万,但苹果是值3万、他买1.5万,你说哪个更好呢?”

科技与艺术的十字路口

吴小姐的这番评论道出了乔布斯成功的关键:“用户体验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的不是你能实现什么,而是你怎么实现”(It's not what you can do, it's how you do it)。苹果产品从iPod、iTunes 、iPhone到iPad,无不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让苹果迷们爱不释手,消费成瘾,进而变成了类似信仰的精神依赖,心甘情愿投身到苹果半封闭的世界里。 即使不是苹果的使用者,在滔滔不绝的苹果迷面前,很难不感染到他们对苹果的痴迷。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苹果专卖店,苹果竞争者们无不感受到那种芒刺在背的压 力。

在乔布斯那张著名的照片上,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是技术,一条是艺术,“技术向左,艺术向右”,而苹果往往行走在这两条路的中间。几十年来,艺术化和人性化已经是苹果公司DNA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融入了产品设计、制造和运营、市场行销的所有方面。

如 今的文创企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资讯时代设计将从有形设计向无形设计转变,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转变;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如果说数位化为当今人 类社会发展带来异化了的生存方式,人性化设计则是对这种生存方式的非物化诠释,而乔布斯领导的苹果正是这一诠释的代表。

第一代苹果电脑的研发团队曾像奴隶一般,每周工作90小时。因为乔布斯让他们相信,他们设计的电脑将改变整个产业、跨越时代,成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艺术家”。分析家认为,激发团队的热情,是苹果成功的源头。

致命的吸引力

只读了半年大学就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乔布斯,2005年在史坦福演讲时,罕见地谈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位在工人家庭寄养大的私生子人生充满了戏剧般的跌宕起伏。

“当我17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对我影响深远,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么?”

要 做什么呢?从那时起,乔布斯就开始了他的生命探索之旅。他阅读大量宗教和哲学书籍,探索东方宗教。“天人合一”、“人是万物之灵”的思想,深深地融进了他 的大脑。为了从神秘的东方文化中找到净化灵魂的秘方,他去印度向印度教的导师学习,后来穿上传统印度服装,剃上光头回到美国。

乔布斯除了鱼之外不吃肉类,常常施行“禁食”。哪怕在成为全球股市价值最高公司的总裁、坐拥60多亿美金的时候,他巨大的西班牙豪宅里据说也是空空如也,他穿的永远是那身黑色圆领衫和蓝色牛仔裤。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商学院教授谢田对新纪元表示,苹果的成功与其深具东方创意直接相关,其设计不但具有道家的简约风骨,也有佛家的利他思想。比如他说:“不 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这话体现了道家的真;为了保证用户电脑不被病毒和骇客攻击,让老人孩子都能使用,他不惜十多年惨败在 PC机前。可惜的是,他没有得到真法真道,才不幸过早离世。

东方智慧里强调“人是万物之灵”,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工具,都应该为人服务, 而不是人为工具服务。比如狗在东方是给主人看门劳动的,而不是西方那样当成儿子来养的;计算机应该尽量方便人,而不是人来服从计算机。有了“以人为本”的 核心思想,如何让计算机小巧、轻便、一机多用,操作介面的图形化,输入的方便化,这些都成了必然的结果。也许世界上很多人都想到了这点,但没有人像乔布斯 那样,用毕生心血来完成这些“工作(Jobs)”。

说来也很有趣,人的名字好像是天定的,从他的名字中就能看出他来到世界的使命。如唯一能 挑战苹果的谷歌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他创办谷歌搜寻的核心技术就是“页面排序(page rank)”,而乔布斯(Steve Jobs)的一生好像就是来做这些“工作(Jobs)”的:把移动互联网电脑普及到世界每个角落,让世人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即时得知世界大舞台上 发生的事,并沉浸在巧变万状的虚拟空间中乐此而不疲。

一人一苹果 坚持梦想的人

“一日一苹果”曾经是一句养生 口号,但在乔布斯的创意下,新时代“一人一苹果”的潮流口号让世界掀起了阵阵浪潮,进一步冲击着早已由于过度科技化而百孔千疮的现代文明。人们对于这带有 温度的时髦电脑的执著和热情有如传染病一般蔓延,是人类科技文明最新的场景。如今,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公车、地铁上,环顾前后左右,人们头戴耳机,埋首在手 上的iPad、iPhone中,像是不可或缺的随身附件一般,把外边的世界遗忘。当人们疯狂地抢购最新版的苹果出品,当人们自问:“没有iPod的人是否 应该感觉自卑或是羞耻”时,我们不禁惊觉这最新科技发明的致命吸引力。

最近这些年当身患胰腺癌、做过肝移植的瘦削乔布斯用深邃的眼光、自信的口吻一次次发布苹果新产品时,尽管他的语调有些中气不足,但人们依然能感受到他催眠般的能量场,有媒体把它叫做乔布斯式“现实扭曲场”,从而感受他顽强的精神力量。

乔布斯的亲生父亲是位叙利亚移民。用乔布斯最喜欢的鲍伯迪伦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的歌声伴奏来讲述他的一生是最合适不过。“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旅程,才能真 正成为一个人。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获得自由之身……”回首这几十年的坎坷起伏,人们评价他是美国式的“英雄”,几经起伏却屹立不倒,他是“失败是成 功之母”的最佳注释。

苹果的成长过程

1976年愚人节那天,曾在“苹果园”工作过的他和三个朋友在一个车库里 成立了苹果公司。自从1945年第一台电脑诞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20多年来电脑一直是被供奉在实验室冷气房的娇贵大型仪器。沃兹.尼亚克设计的苹果I 型电脑也是只有电路板,用户还得自己购买键盘、电源、显示器等,当时所用机箱也是五花八门,有木头的有金属板的。在推销时,乔布斯发现人们期待是一台完整 的电脑,于是“客户就是上帝”的理念,给了苹果II型一体化的外形。

1981年,如日中天的苹果遇到了真正的敌手:IBM PC电脑问世。事后人们总结说,当时IBM PC成功的原因,恰好就是苹果失败的原因。人们感叹在IT业内怎么会有两家如此泾渭分明的电脑厂商呢?

乔布斯追求完美体验的性格决定了他想控制一切,因为只有控制一切才能保证每个细节的完美,然而IBM恰恰走了相反的道路:开放式的庞大产业链,不仅形成了微 软、英特尔、台湾各厂商等配件团队,还形成了康柏、戴尔、宏碁等相容机的庞大团队。于是“一个人挑战一群蓝色巨人”的格局出现了。

这时的苹果正致力于开发两款新产品:Lisa和Macintosh(Mac)。其实麦金塔的最早创造并不来自苹果,而是列印机公司施乐。一次乔布斯参观了施乐的帕 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台配备了图形化介面、用滑鼠进行操作、配有文字和图像处理程式、并能连上乙太网的“未来电脑”,深受触动的他决定不惜 一切代价也要让苹果设计出这样的电脑。

这个取名Lisa的计划很快由于高昂的价格和缺乏软体支撑而宣告失败。另一款Mac原计划是个傻瓜式的低价电脑,但乔布斯接手后,添加了图形化、滑鼠等设备,也使得其价格不菲。于是,苹果成了少数富人的宠物。

欠缺的“天时地利人和”

接下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乔布斯败走麦城。他被自己请来的“卖糖水”的原百事可乐总裁斯卡利赶出了苹果。事实上这不是一出鹊巢鸠占、忘恩负义的闹剧。中国人讲,一个创意要成功,得“天时、地利、人和”,而那时的乔布斯三者都不具备。

那 时人们对乔布斯的性格评价是:极端狂妄自大、动不动就骂人是蠢蛋的暴君。那时苹果员工都不敢和他同乘电梯,怕一句话说不好就被痛骂一顿。他被称为“地狱来 的老板”。加上苹果这两大拳头产品的失败,在得罪了公司所有人,甚至连老搭档沃兹都决定离开苹果时,为了保护公司,苹果高层才不得不赶走了乔布斯。这是他 的“人不和”。

当乔布斯被解职的当天回家痛哭时,无人知晓假如他留在苹果,能避免公司不沿着老路继续亏损、以至彻底消失吗?回过头来看,乔布斯的这十多年的流放,就好比荷马诗歌里的尤利西斯,使他成为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人。

假如没有这段苦难,乔布斯可能永远是那个狭隘、狂妄、目光短浅,对商业社会一无所知的人,恰恰是流放为他打开了接触更广天地的大门,在磨难中消去他性格和思维的局限性,同时为他不合时宜的超前行动偿还业债。

十年流放历程

被苹果炒鱿鱼后,乔布斯改变了性格,学会了尊重他人,信任他人,也学会了与产业链打交道的能力,这是他之前最欠缺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在常人看来很平常的品质,在某些偏执的天才性格中,却是如顽石般的难于修正。

1997年重回苹果后,乔布斯采用的方法基本都是对他以前那个“封闭式”经营模式的“反叛”。在制作3D《玩具总动员》时,他学会了如何与好莱坞打交道,从而掌握了现代人的娱乐心态,并积累了足够的人脉资源,使 iTunes store 能顺利找到数字音乐产业链。

不经意间,苹果已经变成半开放式系统,他认识到了协同作战的联盟优势,苹果不再孤军奋战。1997年回归苹果后,乔布斯在核心技术上全面采用了“拿来主义” 策略,如iOS作业系统和Safari浏览器都是在别人的核心上加了一个苹果自己的壳,加上苹果闯入移动通讯后发展起来的手机和平面电脑技术,促成了“移 动互联网行业”的兴盛。

改变了的世界

就在乔布斯去世的前一天,苹果推出了新一代智慧手机iPhone 4S,用户只需按住home键,不用手输入任何东西,只要像人与人交往那样,对着手机“问”今天的天气如何,到车站怎么走,在哪能找到餐厅并马上订餐,以 及谷歌的搜寻引擎功能,都能一语搞定。这样的机器,跟人又有多大差别呢?

1997年8月,苹果推出的“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的广告词中说到:“对于想法不同的人,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 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毫无疑问,乔布斯就是这样的人,他改变了世界,至少在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电话、数字出版业和零售业这六大行业里,人们 会像提到爱迪生、福特那样,提到他的名字。

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变的,以及这一改变将把我们引领到什么地方。在乔布斯之后,我们将继续遭遇什么样改变人类观看世界方式的时髦而难以抗拒的新发明?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则是:这一不断深化的科技演变又将持续到什么时候?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